赌石,人生饕餮贪熊

第2261章 电池安全

就在风驰前沿凭借“智驾系统”和配套政策成功化解“驾照难题”,股价重拾升势,市场信心看似稳固之际,一股早有预谋、且更具技术迷惑性的暗流,开始在全球舆论场涌动。

首先发难的,是一家在国际上以“严谨”、“独立”著称的德国车辆安全研究机构——“斯特加特安全实验室”。他们发布了一份措辞看似客观、实则暗藏杀机的技术分析简报。

简报标题颇为惊悚:《能量与风险的平衡:对“雨燕”evtoL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安全冗余的初步审视》。

报告没有直接否定“雨燕”,而是“忧心忡忡”地指出:

能量密度与热失控风险的正相关:报告引用大量公开的电化学研究数据,详尽阐述了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必然伴随更高的热失控风险这一“客观规律”。

极端工况下的不确定性:报告质疑,现有国际通用的电池安全测试标准(如针刺、挤压、过充过放)均是基于地面车辆工况设计,其严重程度可能不足以覆盖飞行器在复杂空中环境(如持续大功率输出、剧烈温度变化、突然的气压波动)下可能遇到的极端情况。

“铁棺材”隐喻:报告虽未直接使用这个词,但用冰冷的工程技术语言描绘了一旦在空中发生电池包不可控的热失控,封闭的乘员舱将在极短时间内变成高温、充满有毒气体的绝境,“逃生路径的缺失使得任何安全设计在彻底的能量失控面前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份报告以其“专业”、“中立”的外衣,迅速被《环球科技评论》、《北方视角周刊》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转载和深度解读。文章标题变得更加直白和惊悚:

《“飞行特斯拉”的噩梦?专家警示evtoL电池空中起火风险》

《是出行革命还是空中棺材?风驰“雨燕”面临最严峻安全拷问》

与此同时,数个在youtube、推特等平台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科普类、汽车测评类“大v”,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了视频或长文。他们运用精美的动画和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释“为什么飞机上严禁托运锂电池”,并类比到“将一个足以驱动汽车行驶数百公里的大号锂电池包置于乘客头顶飞行的潜在风险”。

这些舆论攻击,精准地利用了公众对高空、对电池未知风险的天然恐惧。它们不像之前的“驾照”问题那样容易被政策破解,而是直指技术核心和人性最深层的安全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