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儿徒利言惹恼义父

 第八九三回 儿徒利言惹恼义父 

 虎牢关前父劝子。¢q\i!u*s-h¢u?b·a′n¢g,.¢c_o¨m`长平王邱瑞要在这里说降自己的徒弟加义子西宝大将尚师徒。 

 本来,邱瑞跟自己在这一路之上说了好多次:“邱瑞啊,这一次,到虎牢关前见到尚师徒、你的那干儿子呀,你要心平气和地、苦口婆心地、好好地跟他说、跟他聊,哎,慢慢地把这孩子暖化喽,把他说降喽。千万不能像原来那样,老是摆家长作风,强压给他。那样容易导致这个矛盾激化……”他自己也明白自己有这点短板,所以,一路之上,老是警告自己。但,等到父子相见了,“噌!”一下子,那个父亲的威严就自动地升起来了。 

 您看,封建社会这个儒家的伦常思想很厉害。什么叫伦常啊?每一个人在自己亲朋面前都要扮演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这个思想根源源远流长,它的思维意识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当中称之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就是你在你儿子面前,你要扮演好一个父亲的角色;那么,你在你父亲面前,要扮演好一个儿子的角色。两者不能够乱了。儒家认为世界为什么会乱呢,为什么会动荡呢?那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当君主的,你不好好当君主,你在那里瞎搞胡搞,没有一个当君主的威严,没有把自己放在君主的那个位置上,那社会肯定乱;当臣子的,你不甘心当臣子,你天天想着造反,那肯定朝堂也不能够安稳了;当父亲的,没个父亲样,在孩子面前,哎呦,被孩子瞧不起,天天吃喝嫖赌,天天在家里实施家暴……完了!你当父亲的不是当父亲的模样。当儿子的自然也没有当儿子的样——你为什么在我面前装老子呀,嗯?就你?哪个行为能够配做我老子呀?既然你没有一个老子的模样,我也没有一个孝子的模样!对你的话,我也不听,我也忤逆不道!你打我?我还打你呢!这就叫父不父、子不子呀。这一下子,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就乱套了。这叫什么呢?这就是儒家所说的“礼崩乐坏”。这个“礼”没了。那如果想要家庭和睦,国家稳固,你就要保持这么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各安其分,个人把个人的位置给做好了,把个人应该该做的事儿给做好了。哎,天下大同了。 

 思想对不对?我们可以说,这种思想不错,没有错误。您别听什么君君臣臣,好像是封建时代的事儿。其实,您把这几个名词儿给换了,您把这种思维用一个词儿来给他表示,别用“礼”了,你换成一个“秩序”——我们现在也需要现在的秩序啊。古代人是希望这个世界按照一种合理的秩序去推行的。那么,这个秩序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是,这种秩序是相互的。儒家可没有说你必须愚忠这种秩序,没有!这种秩序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什么?那就是“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要君了,臣才能臣。_微¨趣,小?税\惘. ·哽-欣*罪/全¨臣要臣了,君才能君。他们是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缺一方都不行。如果你是个君主,昏庸无道,你不拿臣子当臣子,你随意打骂,那完了!那大家就可以反你,谁让你不好好待我呢?所以,儒家的这种思维并不是迂腐的。但是,歪嘴和尚念歪经啊,这经本来是好经,你架不住有人这嘴歪呀。 

 本来,君臣父子应该是个相对平等的关系,只不过是你的职责、你的地位有所不同。但是,慢慢地有一些人就认为:我反正是当君主的,我反正是当老子的,你们就得对我尊敬!于是,这就出现了君权、父权这样的比较极端的思想。再往后,这才出现了三纲五常这些所谓的封建桎梏。那这种思想流毒甚远,在人们心目当中影响也非常之大。虽然到了我们现代社会,没有了君,没有了这种封建的君主了。但是,我们现在换个词儿,那叫“家长作风”。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那是必须得有威严的。但这种威严不一定是非得见到孩子就把脸往下一沉。“嗯,啊,哎……”就这样,老说上句,不允许别人反驳,不是这样。但是,往往有很多的家长是这样的思维。所以,这才导致很多的父亲心里头疼孩子、爱孩子,但是,疼在心里嘴难开,默默地支持孩子。那不能够表扬孩子一句,好像表扬一句,或者在孩子面前露出一个笑容,就丧失了这种家长的尊严。而这种想法的人也非常多,邱瑞就是一个杰出代表!这一点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做不太好吗?如果不知道的话,他也不会反思,就跟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一样,有的时候也反思:“哎呀,我不能这么对待孩子。我为什么见到孩子,脸‘呱嗒’自己就沉下来了呢,这是何必呢?我应该跟他关系很融洽,能够让他对我敞开心扉,有什么事跟我商量,我也能够有什么事慢慢地跟他说,他也能听我的话……”想达成这个目的。但是,往往一见面,刚才做好的心理建设马上崩溃,又把手背起来了,“啊,嗯……”又开始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