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网文老大爷

第186章 张昭请罪(第2页)

 日后陈瑀出任吴郡太守,就是驻扎在海西屯兵,结果让孙策派吕范等人从海上来了个一锅端,连族人带士兵家眷数千人被掳往江东,下邳陈氏自此遭到重创。

 张昭从郯城离开之后,就一直隐居在这里。

 荀攸却是谦逊一笑,推功道:“此乃糜别驾之功也,攸与别驾一见如故,闲聊之时,听闻别驾提起过,便记住了。”

 这一幕让两位客人很是诧异,心生疑惑,却没法开口相询。

 徐宣本人就是广陵海西人,为了躲避战火,才前往江东避难。

 而徐宣之所以看不起陈矫,还是因为陈矫的出身。

 陈矫和徐宣算是面面之交,关系并不亲近,这也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没想到张昭脸上不但没有喜色,反而露出了苦笑。

 张昭既然愿意把这事告诉徐宣,就知道对方必定会有话要说,也不意外,直接点头道:“宝坚可畅所欲言。”

 徐宣立刻接道:“玄德公乃是汉室宗亲,得陶恭祖之让,接掌我州。自他入徐州之后,勤修政务,省吃俭用,收拢流民,安排屯田。又于州中征辟贤能,斥退小人,徐州地方,为之一清。我即便在江东,也听闻方伯之声威,尤其雷霆一动,臧霸臣服,雄兵南下,袁绥束手,此天赐我良牧也。”

 “宝坚无知,敢问子布公缘何不受征辟?”

 张昭叹息一声,他就知道徐宣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才让他畅所欲言,也好引出自己的解释:“不瞒宝坚,玄德公在徐州的种种政绩,我也是看在眼里,很是钦佩。只是先前因陶公之故,使我心灰意冷,只想苟全性命,因此拒绝了玄德公所征辟。”

 “虽蒙玄德公不弃,再度征辟,可昭肉眼凡胎,不识明主,如何还有颜面再应辟呢?”

 听了张昭的话后,徐宣和陈矫都明白了过来。

 张昭一方面是颜面有损,一方面也是顾虑名声。

 张昭既觉得自己在刘备落魄的时候没有应辟,现在应辟,岂非有坐享其成之嫌疑。

 眼下刘备一统徐州,声势大振,他在这时候投效对方,岂不是更显得他张昭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了?

 张昭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拒绝了刘备的第二次征辟。

 张昭心里是相当后悔的,倒不是贪恋官位,而是刘备的表现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而他竟然因为陶谦的关系厌屋及乌,错过了这样的明主。

 张昭现在不过四十,身体健康,正是一个人政治年龄的黄金时段。

 拒绝陶谦的征辟,那是张昭宁缺毋滥,看穿陶谦不是明主,更看不惯陶谦亲小人,远贤才的可鄙行径。但这不代表张昭就真的不想出仕了。

 刘备虽然是接的陶谦的班,可为人性格,治政手段,与陶谦竟截然不同。

 两次征辟被拒,不但没有任何怒意,竟然还来征辟第三次。

 想想陶谦当初怎么干的?

 那简直可以称之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刘备现在的同他一比,德行宛如贤君。

 听完张昭的解释之后,徐宣奋然说道:“子布公何其愚也。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子布公既已知晓自己的过失,如今不思补牢之策,却只沉浸于亡羊之情中,何其谬也。子布公,如您一般的忠义之士隐匿于乡野,不思报效朝廷,得明主三次征辟却因颜面羞愧而拒之。若是因此而使得方伯无人可用,徒让小人上位,这岂非是您的过失吗?”

 徐宣的话虽然依旧敬重张昭,却也毫不客气的指责张昭的错误。

 听到徐宣的指责,张昭不但不生气,反而很认真的点了点头:“宝坚所言甚是,我当前往州府,亲自向方伯请罪。”

 徐宣、陈矫一听,都露出了喜色。

 刘备已成气候,坐稳了徐州之主的位置,还大有向外开拓之能。

 如此雄主,自然最能引动徐州士人的心神。

 想想本朝南阳、颍川故事。

 昔日云台二十八将,南阳的整整有十一个,颍川有七个。这两个紧挨着的地方加一块,就有十八个之多,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

 颍川、南阳出人才是真的,可如此夸张的比例,还不是因为刘秀是在南阳起家,颍川壮大的吗?

 如今刘备也是汉室宗亲,接掌徐州,文能政通人和,收拢流民,大力屯田,武能连战连捷,至今未有一败。更于乱世之中,却无穷兵黩武之举,重视桑农,鼓励耕种,此诚明主也。

 对于徐州士人来说,像张昭、张紘、陈珪、陈登父子、徐璆、糜竺这样出身徐州的名士豪强,天然就会成为徐州集团的龙头。

 同时,刘备身边的徐州名士豪强越多,徐州人的影响力就越强。

 而这些大佬的地位越稳固,那么徐宣、陈矫这些次级名士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位置,得以向上升迁。

 不论是出于徐州整个地域集团的利益,还是徐宣和陈矫个人的利益,这都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所以哪怕方正刚直如徐宣,也力劝张昭接受征辟,甚至不惜严词责备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