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章 北伐行动
国左在宣传上的行动还是慢了一步,吴佩孚的文章早于他们被公之于众,不过国左也不落下风,在直系的文章发出来的后一天,他们也发表了同样的声明。
面对和自己争抢收复外东北功劳的国左,吴大帅心有不悦,如此千秋伟业之功他当然想要一人收入囊中,不过在这件事上他还是没有做太多的小动作,能够分配到北伐上的兵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们想要快速控制收复的地区,那必须由精锐执行。
东北的局势是日本人被压缩到了吉林长春的东南方,黑龙江已基本光复,奉系余孽和日军残余还在负隅顽抗,但他们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说实话是我懒得细想那么多)
1942年10月底 - 11月中旬,外东北边境地区。
深秋的远东,寒意已刺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江面上开始出现细微的冰凌,预示着严冬的临近,在这片广袤而人烟稀少的边境线上,一股潜流正在无声地涌动。
十月底,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
一支隶属于国民党左派东北抗日联军遗脉的敌后武工队,约二十余人,身着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杂色棉服,背负着简陋的武器和干粮,利用一条俄军边防巡逻间隙的隐秘小路,悄无声息地泅渡过了已然冰凉的黑龙江。
他们的目标,是江对岸一个名为“向阳屯”的村庄。
这个村子很特殊,居民大多是清末民初闯关东后在此定居的华人后裔,虽在俄治下数十年,但仍保持着汉语交流和部分中国习俗,对故国怀有复杂的情感。
武工队队长是一个名叫赵铁山的老兵,在确认村内无俄军常驻后带领队员如同鬼魅般潜入,他们没有惊动大多数人,而是直接找到了村里的乡老。
没有激昂的演说,只有低声而坚定的陈述:“老家来人了,俄国人要垮了,我们是来收复故土的,需要乡亲们帮忙,给口饭吃,指条明路,将来,这地方还是咱中国人的。”
长期的民族隔阂与对未来的迷茫,让一些村民不可避免的感到犹豫,但血脉的牵连和俄军近期明显衰弱的迹象,最终让乡老选择了沉默的合作。
一个存放马铃薯的地窖成了武工队的第一个地下联络站。
以此为基点,渗透像滴入沙地的水银,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更多的敌后小组利用各种身份——逃荒的农民、走私的商贩、甚至伪装成被击溃的散兵游勇——沿着漫长的边境线渗透过去。
他们的任务不是战斗,而是眼睛和耳朵。
他们记录俄军边防哨所的位置、兵力、换防时间;他们观察军用列车的频率和装载内容(发现西行的远多于东来的);他们从当地华人、甚至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少数民族(如赫哲人)口中套取情报;他们绘制详细的地形地貌图,标注出可供大部队通行的渡口、浅滩、山间小路。
情报如同雪片般通过秘密交通线传回后方。
图像逐渐清晰:俄军的远东集团军确实已被掏空。
番号众多的师旅实际兵力严重不足,许多边境哨所只有象征性的守卫。
库存的物资正在被加速运走,留守部队士气低落,军官酗酒,士兵无所事事,对即将到来的巨变似乎毫无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