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少年已成大家长(第2页)

 即便此刻的李俨惶恐跪拜,可朱标却明白自己这话也算是说到他心坎儿里去了。 

 不只李俨。 

 在朝中文臣、士林学子,甚至是千百年滚滚洪流中的所有儒生眼中,穷兵黩武之所以成了评价帝王的贬义词。 

 实际上乃是耗尽兵力后,朝廷没有精力去恩待境内百姓。 

 如此说来的话,这穷兵黩武西个字,朱标断然不认。 

 “朕且问你!” 

 “我朝虽多次兴兵,可是否有哪一次让战火波及到我大明百姓?” 

 “没....没有.....” 

 “那我朝多次兴兵,朕是否因兵力不足,强征百姓从军入伍,使得百姓骨肉亲离?” 

 “没.....” 

 “说朕穷兵黩武,可多次战事下来,我朝粮价是否失调?百姓是否因粮价激增,难以过活?” 

 “我大明境内的百姓,日子究竟是越来越好。′看+书`屋¢暁?税¢蛧^ ^免·废*阅-独*还是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这次没有等李俨回答,朱标语气一沉,温声斥道。 

 “谏朕穷兵黩武,我朝可因大兴武事有半分差池?” 

 言至于此,朱标倒是没有继续往下说。 

 而一旁的老朱却是能听出朱标这最后一句暗藏些许委屈。 

 整个大明朝,无论官员、富户,耕农、百姓,任谁都没有因大明数兴战事而受到半分波及。 

 因百万大军征讨倭国,国内武备空虚。 

 朱标却要给想要打秋风的诸国来使摆空城计。 

 而且似朱标这般不愿吃亏,极重国家颜面的少年,面对吐蕃斩杀大明使官,却也因当时朝中武备不足而不得以咽下那口窝囊气。 

 一定要说的话,因数兴战事,唯一有损失的乃是朱标自己才对。 

 “李卿!” 

 就在老朱眸光动容,默默注视朱标之时。 

 却见朱标语调和缓,冲李俨缓缓说道:“我朝三年之内,数次兴战不假。” 

 “可你身为户部尚书,谏朕穷兵黩武,算不算是胡言乱谏!” 

 “微臣知错!” 

 想明白过来的李俨立时叩首。 

 而朱标却是一言不发,更是没有提及如何惩治李俨,径首便朝殿外走去。 

 当看到老朱也欲起身,一并离开之时。 

 李俨忙冲老朱叩首道:“太上皇,陛下所言极是。” 

 “我朝虽兴战事,可百姓日子富足,军中将士无不渴望建功立业,我朝上下万众一心。” 

 “此时臣妄言穷兵黩武,罪莫深矣。” 

 “求太上皇严惩微臣。” 

 “陛下不惩,咱自然也不会惩除。”老朱冷眸俯视李俨,淡淡说道:“你骨子里的那点书生气,也是时候该去一去了。” 

 “究竟是受谁唆使,让你今日胡言谏君,咱自会严惩。” 

 “无人教唆于臣,还望太上皇明鉴......” 

 没有理会李俨这番话,老朱大踏步便朝宫外走去。 

 当武英殿内只剩李俨和蓝玉之时,那李俨就好似置身孤岛极力想找个人说话一般,破天荒的看向蓝玉道。 

 “梁国公,下官方才是否太过放肆了些?” 

 “算是吧。” 

 “那.....下官胡言谏君,应算的上是悖逆君恩吧......” 

 见蓝玉轻叹口气没有回答。 

 李俨心下一沉,整个人宛若被剥离出灵魂一般,失魂落魄耷拉下双肩。 

 “不忠不孝,想来说的便是我这种人吧.....” 

 “李尚书倒也不必如此。” 

 看着李俨那一副如丧考妣的模样,蓝玉伸手将他从地上拽了起来,温声劝道:“士林中流传陛下穷兵黩武的流言,我也略有耳闻。” 

 “只不过我却明白陛下爱民至深,体恤军中士卒。” 

 “因此便也就没当一回事。” 

 “不过现在看来,似乎尚书大人受士林之间的流言影响。” 

 “这.....” 

 蓝玉虽然不喜李俨,也深知自己和这个铁公鸡、抠砖缝儿的注定合不来。 

 可不得不说,李俨总理户部的能力却也是有目共睹。 

 他李俨身为户部尚书,明悉今年各地赋税、国家财政。 

 而且因去年年初清丈土地,李俨定然也知道今日之百姓日子要好过许多。 

 倘若不是被士林中的流言影响,李俨绝对不会误解朱标穷兵黩武,今日也说不出这番大逆不道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