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地方衙门另有困难(第3页)
对于其他官员,他李善长自然不会,也不可能给予恩待。
因此在李存义这事上,他李善长绝对没有半分逾矩之行。
“韩国公所言,朕己知晓。”
“李存义确无过失。”
就在朱标准备翻篇之时,李善长却赶忙站起身子道:“还请陛下罢免存义。”
“我朝律法明言官员当恪尽职守,清廉自持。”
“存义本是官身,令亲属从事商贾,有违为官之道。”
“若陛下开恩,不予惩处。也理应褫夺其官身,准其罢官从商。”
“韩国公这话有失偏颇了!”朱标示意李善落座,缓声说道:“以官身令亲属从商,此事的确有失官体。”
“可朝廷上下,各级官员,哪个又没点私产。”
“詹尚书本家便是我朝首屈一指的富商,朝中勋贵也多有土地租售给百姓耕种,每年得利。”
“只要并未压榨百姓之行,朕自然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和后世一地主官几乎掌握当地的经济命脉,随便一句话便能谋财巨大不同。
当今大明的地方官员却是没这么大的能量。
因朝廷商行如今己经遍及全境,所以一地主官想要下旨给自己的亲属得些经济好处,势必要触犯国法。
一般来说,也没几个胆大包天的狂徒敢肆意妄为。
似李存义这般,比当地商贩提早知晓朝廷的政策,就此发一笔小财也是无可厚非。
毕竟地方官员在任期间开销巨大,这点朱标也是知道的。
不同于京官朝臣,地方县衙里书办、文书每月饷银,都需县衙的府库支出。
再者似如今大明这般多兴战事,哪怕各级衙门不需负责大军过境的饷银,可备上一桌酒席招待诸多将官也是寻常。
更不需说但凡高官途径当地,他们不仅要备上酒席的同时,还要拿出些许银两,以作路费。
虽不似大明中后期,所谓的孝敬动辄数百两之巨。可十两银子终归还是要的。
因此即便年初朝廷将大明境内五品以下的官员俸禄都增加了一倍,可那些个俸禄仍旧不算宽裕。
朱标并非过分严苛之人,自然不会下令杜绝人情酒宴。
倘若真是下达如此严令,最后的结果势必要适得其反。
平心而论,倘若朱标自己为一地主官,曾经的上司途经自己辖区。就连朱标也认为应该备上一桌酒宴,为其洗尘。
再者!
似李存义这般,提前得到朝廷商行要铺设全国,借此发笔小财。
非但无过,反而还对当地的商户起到了示范作用。
见知县老爷的亲属都寄身朝廷商行,地方上的商贩自然也就少些顾虑,一个个都投身于朝廷商行。
似这般发笔小财,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此时朱标自然不会罢免李存义,更不可能惩处于他。
“韩国公所虑,无非是担心李存义趁你之威,借此牟利。”
“可吏部、户部每年的文书上,李存义并无枉法害民之罪证。”
“相反!”
“因李存义乃是你韩国公胞弟,项城百姓也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
“仅修缮水利一条,朕便没有理由罢免李存义。”
“陛下.....”
“韩国公大可安心!”朱标将还准备说些什么的李善长打断,温声宽慰道:“人生在世,谁还没有几个亲戚故旧。”
“即便将来李存义行为不检,朕又如何能因他之过,迁怒于你?”
“非十恶之罪,我朝律法未定连坐之罪。”
听到朱标这话,李善长这才安心了许多。
“至于韩国公所言告老还乡。”
朱标笑着摇了摇头,“朕尚年少,诸多事务仍需韩国公辅佐协助。”
“就好比今日推行改土归流一事这般,倘若没有韩国公为朕献策,怕是改土归流不能施行。”
“还请韩国公看在与父皇的情谊,也看在朕尚需辅佐,勉为其难吧。”
“微臣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