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落叶凋谢

第二百五十七章 争斗来临,杨钊的效忠(第2页)

 这也是打响名气的一种方式。

 因为大唐的科举,非但不糊名,主考官还依靠考生平日里的名气和声誉,来作为阅卷评分的主要参考。

 也就是说,考生平时所作诗文的流传度与知名度,以及声誉的好坏,决定了是否能够被主考官录取。

 这里面水很深,操作空间很大。

 有的时候,单论成绩,本就该中进士,但就是因为名气小,或者没有达官贵人的推崇,所以与进士无缘。

 若与礼部侍郎私下有一定关系,在不糊名的制度下,想不考中进士都难。

 比如天宝二年的科举,就出现著名的考场舞弊事件。

 天宝二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每日在政事堂,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他把选事悉委于侍郎宋遥与苗晋卿。

 此时御史中丞张倚深受李隆基宠信,宋遥与苗晋卿想巴结攀附,试图通过张倚受李隆基的赏识。

 这一年科举应选者万计,入等者仅六十四人。

 而状元竟然是张倚之子张奭,群议沸腾。

 因为文武百官都知道张奭是什么货色,甚至比那个时候的李瑄还不如,是南曲青楼常客。

 很明显,是苗晋卿、宋遥为巴结张倚,把他儿子给弄了个状元。

 前蓟县令苏孝韫将此事告安禄山。安禄山找到机会入内言于玄宗,李隆基悉召数十位进士面试,张奭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交了白卷。

 李隆基当场气炸毛了。把张倚赶出长安当太守,苗晋卿、宋遥也一并贬出去为官。

 长安人现在称那次考试为“曳白”。

 因为“行卷”由来已久。

 将卷纸上的名字糊住,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困难。

 会受到公卿、士族的强烈反对。

 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每年大部分进士,都是由公卿造势,或者士族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