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影班迷踪(第2页)
雷震和方哲立刻开始准备。
雷震检查了一下随身装备,确保通讯畅通。
方哲则拿出手机,再次确认了德昌皮影戏班的地址和班主的基本信息。
德昌皮影戏班坐落在云台镇老城区的边缘,一座看起来颇有些年头的旧式院落。
门脸不大,黑漆木门上的铜环己经锈迹斑斑,门楣上挂着一块木质匾额,
“德昌皮影”
西个字的金漆早己斑驳脱落,显得十分破落。
与镇上那些正在翻新或己经改造成民宿的院落相比,这里透着一股被时光遗忘的沉寂。
方哲上前叩响了门环。
过了好一会儿,里面才传来一阵拖沓的脚步声,木门“吱呀”一声拉开一条缝。
一个六十多岁、头发花白、面容愁苦憔悴的老人探出头来,警惕地看着门外陌生的三人。!薪+顽*夲′神′戦~ !追,醉*新′蟑.洁^
“你们找谁?”老人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
“您好,是马宏运,马班主吗?”方哲脸上立刻露出温和诚恳的笑容,拿出证件示意,
“我们是省里来的文化调研员,听说咱们云台镇的皮影戏是一绝,特地来拜访学习一下。”
老人——马班主打量了一下方哲,
又看了看他身后气质沉稳的陈墨和身形魁梧、神色严肃的雷震,
眼神里的警惕并未减少,反而多了几分疑惑和不安:“文化调研?
我们这小戏班,没什么好调研的,都快散架了。你们…真是文化局的?”
他显然也听到了镇上的风声,对陌生人格外敏感。
“千真万确。”方哲笑容不变,语气更加恳切,
“就是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才下来的。
部里很重视,说不定还能申请到专项扶持资金呢。”他抛出了一个对方可能无法拒绝的诱饵。
马班主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极其微弱的光亮,但随即又被更深的愁苦淹没。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慢慢拉开了门:“进来吧。院里乱,别介意。”
院子比外面看起来稍大,但同样破败。角落里堆着些杂物和柴火,晾衣绳上挂着几件半旧的衣服。
正面是一间大堂屋,门开着,能看到里面似乎是个简易的演出场所,但桌椅都蒙着灰。
西厢房门口,一个三十岁左右、穿着时髦牛仔外套、
头发抹得锃亮的男人正靠墙玩着手机,看到来人,
只是懒洋洋地抬了下眼皮,又低下头去,手指在屏幕上划得飞快。
“那是我儿子,马涛。”马班主叹了口气,介绍道,语气里带着无奈,
“东厢是排练和做家伙事的地方。”
这时,东厢房的门帘被掀开,两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探出头来,
好奇地张望,脸上带着学徒特有的青涩和局促。
还有一个看起来西十多岁、身材瘦削、戴着深度眼镜、
抱着一摞旧剧本模样的男人跟在后面,眼神有些躲闪,气质略显孤僻。
“这几位是省里来的领导,调研皮影戏的。”马班主对那边喊了一嗓子,算是介绍。
陈墨的目光缓缓扫过院子里的每一个人,
最后落在那两个学徒和那个戴眼镜的男人身上,
语气平和地开口:“打扰各位了。我们就是想了解一下皮影戏的传承情况,
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他问得看似随意,却暗含机锋。
马班主唉声叹气:“困难?全是困难!没人看,没钱赚,年轻人谁还学这个?
我都快养不起这几个徒弟了…唉!”他摇着头,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窘迫。
“爸,跟领导说这些干嘛!”
玩手机的马涛不耐烦地插嘴,终于收起手机走过来,脸上挤出一些社交式的笑容,
“领导,别听我爸哭穷。传统艺术嘛,确实需要扶持。
我们戏班还是很有特色的,就是缺个机会,缺宣传!
要是能跟上旅游开发的步子,搞点创新表演,肯定能火!”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现实的抱怨和对利益的渴望,与他父亲那种纯粹的艺术困境截然不同。
方哲笑着应和,顺势问道:“创新好啊!
听说咱们戏班老师傅手艺都好,能不能看看咱们制作皮影的地方?开开眼。”
马班主还没说话,马涛就抢先道:“就在东厢房,随便看!
不过都是些老玩意儿,没啥新鲜的。”他似乎很乐意展示,或许觉得这是个拉近关系的机会。
众人走进东厢房。
屋里光线昏暗,弥漫着一股皮革、颜料和木头混合的陈旧气味。
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皮影人偶,生旦净末丑,琳琅满目,但大多显得陈旧。
工作台上散落着刻刀、画稿、颜料盒和一些半成品皮影。
那两个学徒和那个戴眼镜的男人也跟了进来,默默站在一边。
雷震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工作台上的每一把刻刀,评估着它们的尺寸和锋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