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疑点重重(第2页)

 “初五就得回去了”,李成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脸上带着无奈,“严州那边,年底年初事情多,几个案子都卡在关键节点上”。 

 “哟,还这么忙呢”,郑伟开口接了话,看了夏禹一眼,又飞快地转向李成,嗓门洪亮,“那边是不是挺乱的?听说什么公司都有”? 

 李成微微颔首,语气带着职业的审慎:“刚开始发展,经济活跃,但也鱼龙混杂。特别是建材、物流这些基础行业,盘根错节,新旧势力交织,加上地理位置特殊,管理难度确实不小。最近就在处理一个涉及多家建材公司的复杂案子,牵扯面广,调查阻力也不小”。`p-i?n?g′f/a`n+w`x`w_.!c+o`m* 

 时机到了,李成故意开口,就在等自己说话。 

 夏禹心中微动。 

 “李叔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件事,正好跟建材行业沾点边,不知道算不算普遍现象,想跟您请教一下”。 

 他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尤其是李成的。 

 “哦?你说说看”?李成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倾听的兴趣。李云镜片后的目光也闪了闪,端起自己的茶杯,不动声色。 

 夏禹组织了一下语言,用一种相对客观、甚至带着点商业探讨的口吻说道:“是这样。我朋友的母亲,姓唐,唐姨公司在江城做建材贸易,规模不小。前阵子听她提起过,说在严州拓展市场时,跟当地一家叫‘兴隆建材’的公司起了不小的摩擦”。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李成的反应。果然,听到“兴隆建材”西个字时,李成的眉头蹙了一下,眼神瞬间锐利了几分,但很快又恢复平静,示意夏禹继续。 

 “唐姨说,这家‘兴隆’在严州根基很深,行事风格...非常霸道”。夏禹斟酌着用词,“不仅恶意压价抢客户,还在合同上设陷阱,甚至...疑似用了一些不太合规的手段打压竞争对手,逼走了好几家外地公司。唐阿姨的公司也是费了很大周折,损失不小,才勉强在那边站稳脚跟”。 

 夏禹用词相当谨慎,与之前李云提及的“鱼龙混杂”联系起来。 

 “唐姨还提到一点,说这家公司‘很有意思’”,夏禹的声音放得更轻缓了些,像是在分享一个观察到的细节,“明明是家建材公司,核心的生产工厂规模却明显对不上它的业务体量。若是说工厂开在外地吧,可眼下它明明在严州本地大张旗鼓地拓展业务,严州本地木材资源又丰富,大费周章地把工厂设在外面,除了徒增物流和管理成本,实在想不出别的理由”。 

 他抛出了第一个关键疑点——生产与经营的地理割裂。 

 他微微停顿,仿佛在整理思路,也让听者消化这层不合常理,随即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也是他掌握的关键信息, 

 “更何况...他们账面上显示的员工数量,似乎也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对不上”? 

 这最后的疑问句,清晰地指向了更深层的、可能涉及虚假经营或隐匿问题的核心矛盾。 

 这些内容更多的是夏禹结合唐清浅和谢云峰之前给自己的消息得到的内容。 

 李成听完,沉默了几秒,手指在石桌边缘轻轻敲击着。他没有立刻评价兴隆建材,而是问道,“对不上?怎么个对不上法”? 

 夏禹的目光落在石桌纹理上,在思考唐婉容给自己的消息。他顿了顿才继续开口: 

 “招工信息的不合理,是个显眼的信号弹。李叔说得对,建材行业人员流动大是常态。但兴隆建材的‘招’,不是补缺,更像是...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