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疑点重重(第3页)
他抬眼看向李成,眼神沉静:“过去两年,从线上主流招聘平台到严州本地劳务市场,兴隆建材持续发布大量招工信息,岗位覆盖基层操作工到中层管理,频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远超正常经营所需。其公司官网及对外宣传口径中,明确标注员工规模在‘五千人’以上。这是官方口径”。
李成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然而”,夏禹话锋一转,“矛盾点在于其实际生产规模。唐姨为了拓展市场所调查的实地产能报告配合严州公开的工商信息。综合判断其位于严州郊区的核心加工厂,其设备配置、厂房面积、原材料吞吐量,满打满算,极限承载力也仅能支撑一千五百到两千名一线工人的饱和运转。这与其宣称的五千人规模,存在至少三倍的巨大缺口”。
他抛出了最核心的疑问,声音压得更低,“那么,问题来了:这多出来的三千人,在哪里?他们的工资、社保缴纳记录,是否与账面匹配?如果工厂规模不足以容纳,这些‘员工’又在为兴隆创造什么价值?或者...他们是否真实存在”?
李成的眉头彻底锁紧了。夏禹的分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环环相扣,将公开信息、实地观察和商业逻辑推理紧密结合,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这家公司的账面与实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刻意为之的“真空地带”。这己远非管理不善可以解释。
“你怀疑...账目造假?虚增人头”?李成的语气变得严肃,不再是闲聊的随意。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夏禹暗示的关键:人员数量可能是虚假的,或者被用于非生产性目的,而后者往往隐藏着更深的罪恶。
“不止于此”,夏禹迎上李成的目光,没有丝毫闪避,继续用他那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推进,“还有资金流的异常。唐阿姨在竞争过程中,曾留意到兴隆的报价低得匪夷所思,完全违背成本规律。结合其‘庞大’的员工规模和实际有限的生产能力,其主营的建材贸易利润,理论上根本无法覆盖其宣称的庞大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除非...”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这个“除非”的潜台词在空气中发酵。
“除非什么”?李成追问,身体己经完全前倾,职业的警觉性被彻底调动起来。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提供的不是道听途说,而是一份指向性极强的、基于严密逻辑推演的可疑线索报告。
夏禹冷静的开口,“除非,它庞大的‘员工’队伍,并非用于建材生产;或者,它账面上支付的‘人力成本’,流向的根本不是工人。再或者,它主营的建材贸易本身,可能只是庞大资金流的一个幌子,其利润来源另有他途——一些无法见光、却能带来暴利的‘他途’”。
夏禹没有说出“传销”、“人口贩卖”这些猜测,但每一个“除非”背后蕴含的潜台词,都指向兴隆建材那看似正常的商业外壳下的疑点。
夏禹通过公开信息和严谨推理,己然勾勒出一个“皮包公司”的轮廓——一个规模虚胖、核心生产羸弱、人员构成成谜、资金流向可疑的畸形实体。
它存在的逻辑,在阳光下根本说不通。
李成沉默良久,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烟,抽出一根,在石桌上轻轻磕了磕,却没有点燃。他看向夏禹的目光,充满了审视,也带着激赏。这个年轻人的洞察力、信息整合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远超他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