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座林译喜欢风箱果的乐天
第108章 分散作战
林译的想法很实用,透着国军中难得的清醒,这个命令显然经过了深谋远虑。他深知自己今非昔比,不再是那无根无基的浮萍。
远征军阵营里的赫赫战功、报纸电台的宣扬、盟军指挥官stillwell将军的鼎力支持,都成了他坚实的根基。
军阀部队一旦打光,编制便会烟消云散;但他的部队即便被打残,盟军指挥部也会勒令国府为他补充兵力,武器也会源源不断地配给到位。这正是他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优势,因此他的生存之道也极为明确——以战养战。
他记得,国军最能打的将领之一、74军的王军长,其成功之道便是如此。王军长的部队虽历经苦战,战斗损失极为惨烈,但他每次补充新兵后,都会立刻投入战场锤炼,部队反而越打越强。
林译对此深以为然,他看得透彻:普通士兵未经战火淬炼,价值有限;唯有在生死边缘滚爬过的老兵,才是战斗力的核心支柱。
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国军缺乏正规的征兵与训练体系,也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这样的军队,要提升战力别无他法,唯有通过不断的实战,在血与火中积累老兵、凝聚士气、铸就必胜信念。
因此,林译决意采取这样的作战策略:主动分散部队,以小股兵力实施突袭,借此拖延时间,等待总部的统一调度。
这绝非鲁莽之举,而是林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要在频繁的小规模实战熔炉中,快速淬炼营连级指挥官的才能,让他们在指挥实践中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
当年南天门一役虽惨烈异常,却已足见成效!战后,林译自己不就淬炼成了能独当一面的王牌团长吗?
那场硬仗虽付出血的代价,却也在血火熔炉中,锻造出一大批真正能战、敢战的基层军官与铁血士兵。
何况在日寇全面进攻的广阔战场上,一个师级单位所能发挥的作用,终究只限于战术层面。
林译或许能改变局部战况,但最终决定胜负的,仍是全局的得失。他们总结出的结论可能接近真相,却也仅仅是“可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