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冗官之弊(第3页)
工部尚书战战兢兢,冷汗涔涔而下,低头不语。
崇祯又看向度支司主事:“你,度支司主事,可知一笔简单的采购,要经过几番审核,几番签字画押?其中又有多少人为的拖延?多少不必要的层层转手?”
忽然想起前世大明亡国,除了外患,内患便是这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
冗官冗费,吏治腐败,效率低下,每一项都在加速着大明的衰亡。
如今,崇祯来到大宋,却发现这里的冗官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非常离谱的那种。
不过他熟读史书,也明白,这是宋朝的顽疾,且是立国之初就埋下的坑。
宋朝自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便极力推崇文治,压制武将,分化事权。
结果便是“以文驭武”,导致文官体系如同滚雪球般膨胀,官员数量剧增。
老赵家又广开恩荫,以示对士大夫之优待。
然百年以降,这些举措却演变为今日国之痼疾。
冗官的核心,便是那令人发指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
宋朝所谓的‘官’,多为‘寄禄官’,仅决定俸禄品级,无半点实职;
而‘职’,如翰林学士、龙图阁首学士等,虽冠以显赫头衔,却多为荣誉职,无具体事务,往往高品高禄,却居其官不知其职,甚至多由退休官员兼任,只为坐领俸禄。
唯有‘差遣’,才是官员实际掌管的职务!
譬如包拯,官衔是‘吏部郎中’,荣誉是‘龙图阁首学士’,可他真正做事的,只是‘权知开封府’!”
但他一个人却是领了三份俸禄,年薪将近三千贯!
这便导致了宋朝‘职事官少而荣誉官多’的奇特景象!
中央机构职权分散,官员重叠,无数人为‘官’和‘职’而耗费国帑!
宋真宗时期,区区一个集贤院,便有二十余名官员,多数人仅为修书挂名,事毕后仍旧领着高额俸禄!
更有甚者,为处理临时事务而设置的‘差遣官’,事毕后职位不撤销,逐渐演变为固定冗官!
例如灾荒时设‘赈灾使’,灾后仍保留此职,由京官兼任,实则无事可做,白白耗费国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