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权力归一(第3页)

 这般情形,大宋何曾有过? 

 宋徽宗赵佶在位近三十年,外地臣子大多只在画卷上见过那位“道君皇帝”。 

 哪里见过这位面对面,眼神锐利、气势迫人的大宋官家崇祯! 

 “你在京东东路任转运使,年收赋税几何?地方冗费几何?有何开源节流之策?” 

 崇祯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穿透力。 

 他身前摆放着一份份各地官员的履历和考核报告,问的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数字和经验。 

 一名官员颤颤巍巍地答道:“回陛下,京东东路年赋税……约七十万贯,冗费……难计其数,多为冗官俸禄与各项名目繁多的开支。” 

 他不敢隐瞒,将他所知的弊病一一道来。 

 崇祯目光如炬:“你既为转运使,掌管财赋,为何不能有所作为?冗费如此之巨,你视而不见,还是无能为力?” 

 那名转运使脸色煞白,垂首请罪:“臣……臣实乃力不从心,旧制之下,层层牵制,臣等亦是徒呼奈何。” 

 “哼!” 

 崇祯冷哼一声:“勿要寻理由,下一位!” 

 挥手打发了此人。 

 这位京东东路转运使还想再争取一下,就被下一位江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给拽了出去,抢了位置。 

 行礼之后,崇祯拷问对方:“你说你曾平定过地方匪患,可有具体方略?日后若任巡抚,如何确保一方安定?” 

 他考较的是实际政绩与施政理念,而非空洞的表忠心。 

 面对官家的亲身考较,许多官员方才意识到,这位铁血官家与以往的宋朝君主完全不同。 

 他不再满足于笼统的奏对,而是首指核心,务求实效。 

 那些平日里靠着背景、资历混日子的官员,此刻无不汗流浃背,惴惴不安。 

 而少数真正有能力、有见地,但过去被体制所困的官员,则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侃侃而谈,献计献策。 

 崇祯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不仅听官员们的陈述,更观察他们的神态、眼神,判断其是否忠诚可靠,是否有革新求变的勇气。 

 他需要的是能够打破旧规、不惧阻力,且能坚定执行新政的人。 

 这些亲自面圣,并最终被他钦点为巡抚的官员,无不感受到莫大的恩荣。 

 他们清楚,自己是天子亲手提拔的“新心腹”,从此便是“帝党”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