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火器初试(第2页)
军器局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巨大的风箱呼呼作响,将空气送入炽热的熔炉,铁匠们赤膊上阵,汗水浸透了衣衫,在火光映衬下,古铜色的肌肉遒劲有力。
锤声叮当,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空气中弥漫着炭火、铁屑和桐油混合的独特气味,这是一种属于工业时代的原始芬芳。′卡.卡*晓?税^惘? -最′新*漳+劫,庚*芯?筷?
崇祯走进一间宽敞的车间,只见数百名工匠正围绕着各自的案台,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有的在打磨枪管,有的在组装枪托,有的则小心翼翼地安装着复杂的点火机构。
这些铁匠大多是从江南各地征召而来,他们技艺精湛,经验丰富,是崇祯火器大业的基石。
一位身着青色官服,面容清瘦,但目光炯炯有神的官员快步迎上。
此人正是崇祯亲点的军器局大使——孙继宗。孙继宗原是工部侍郎,精通器械制造,为人忠厚,办事得力,是崇祯极为信任的能臣。
“臣孙继宗,恭迎陛下圣驾!”
孙继宗躬身行礼,声音中难掩激动与疲惫。
“免礼。”崇祯抬手示意,目光己投向一排排整齐摆放的火绳枪,那些乌黑的枪管,闪烁着冷冽的光泽。
“火绳枪试制如何?可有改进之处?”
孙继宗指着那些火绳枪,眼中闪耀着自豪的光芒:“回陛下,火绳枪己按照陛下所赐图纸,初步打造出百余杆。臣等集局中能工巧匠,日夜赶工,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拿起一杆火绳枪,递给崇祯。
“此乃首批成品,陛下图纸精妙,臣等依照打造,又略有优化。”
“例如,陛下所绘火门略大,易受风雨影响,臣等将火门收窄,并加装一小盖板,可有效避免雨水侵蚀引药。”
“此外,枪托的设计也更为符合人机,能更好抵御后坐力。”
崇祯接过火绳枪,入手沉甸甸的,枪管打磨得光滑细致,木质的枪托也符合人体工学,触感温润。
他拉动枪机,感受火绳夹的力度,又对着光源,透过枪管看去,内膛光滑,并无明显缺陷。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这己超出他的预期。
宋代的技术水平能达到如此程度,可见这个时代的工匠智慧并不输于后世。
“做得好!”崇祯赞许道,“光说无益,今日便要试其锋芒!来人,传御营军将士,校场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