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枢密院改制(第3页)
这可是自宋太祖以来,便己建立的军事管理体系,虽有其弊,却维系着大宋百年的“祖宗之法”。
如今竟要一朝废除,让武官进入枢密院?
这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巨大变革。
李纲不理会众臣的窃窃私语,继续奏道:“臣奏请陛下,任命御营都统制姚友仲,为新任枢密使!”
“姚友仲!”殿内又是一片哗然。
姚友仲,武将出身,在朱仙镇救驾有功,素以勇猛善战著称。
由他担任正一品的枢密使,意味着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将由武将担任,这打破了大宋重文轻武的百年惯例,预示着武将地位的全面提升。
李纲紧接着宣布了其他重要任命:“下设枢密副使二人,从一品,臣奏请由王渊、韩世忠担任!”
王渊,作为最早追随崇祯的武将之一,曾在夜袭金营中身负重伤仍能突围,其忠勇与能力早己得到验证。
而韩世忠,更是宋军中公认的悍将,战斗力强悍,崇祯早己对他寄予厚望。
“再设签书枢密院事二人,正二品,由刘光世、张伯奋担任!”
刘光世是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之子,与崇祯有着嫡系渊源。
张伯奋则是兵部尚书张叔夜之子,同样是崇祯在东京时的重要支持者。
这些任命,确保了皇帝亲信武将在枢密院的核心地位。
“另设同签书枢密院事二人,正三品,此二职暂且空悬,留待日后有功将领填补。”
李纲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声音都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向平静的朝堂。
“此外,枢密院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皆由武官担任,还将不定期设置编修官,协助处理军务文牍。”
李纲说完人事任命,便开始详细阐述重组后枢密院的职能,这才是改革的核心。
“重组后的枢密院,将掌管全国军籍管理、军队训练、武器装备、营地建设等一切与军队‘统’与‘练’相关的权责!”
李纲特意强调了“统”与“练”二字。
“具体而言,枢密院将负责登记全国军户,管理军籍档案;组织禁军及各地军队的日常训练,如骑兵操练、火器演练;监制、储存武器装备,包括刀枪、火炮、盔甲等;以及管理军队营地、屯田等后勤事务。”
“此举将确保将领能够真正练兵、管兵,解决过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之弊病,大大提升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此话一出,殿内不少文官脸色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