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做大做强(第2页)
赵鼎本是科举出身的文官,然因其务实能干,且对工艺制造有所涉猎,故在崇祯整饬军器局时被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赵卿家,今日御营将士操演火器,颇有成效,然朕观之,此三千之数,实难堪大用,军器局如今火绳枪的产出,每月可至几何?”
赵鼎躬身回禀,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回禀陛下,军器局自陛下御批扩建,匠人日夜赶工,己是竭尽所能,受限于旧有作坊规模与场地,每月能稳定产出,且品质上乘的火绳枪,上限约在一千支左右,此己是目前能达到的最大产能了。-求,书*帮? ?首.发¢”
“一千支?”崇祯闻言,眉头微蹙。
这个数字,与他心目中对抗金人铁骑的需求,无疑是杯水车薪。
大宋地域勉强还算辽阔,但军力匮乏,要组建一支足以扭转战局的火器劲旅,所需火枪必是以十万计。
赵鼎察觉到官家的不满,连忙解释道:“陛下,臣己尽力了,火器制造,非同小可,若要保证火器质量,则制作工序繁复,耗时甚巨。”
“若为追求数量而一味赶工,恐火器品质难以保证,臣等忧虑,粗制滥造的火器一旦上阵,极易炸膛伤兵,反而得不偿失。”
“故而臣等宁愿慢些,也要确保每一支火枪皆能可靠。”
“绝不能炸膛!”崇祯的声音瞬间变得低沉而严厉,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绝。
脑海中不由浮现出明末边军的惨状:各地军器局上下勾结,层层盘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之风盛行。
那些劣质的火器,非但不能杀敌,反而成了己方士兵的催命符。
战场上火器炸膛事故频发,导致许多明军士兵宁愿舍弃火器,手持冷兵器上阵,甚至在遭遇敌军时,宁可抛弃火器而逃,无异于扛着一根烧火棍,被敌人近身后便一溃千里,完全丧失了火器应有的压制力。
这样的教训,他绝不能让它在大宋重演!
崇祯深吸一口气,语气稍缓,沉声道:“火器质量,乃军中将士性命所系,亦是国家社稷安危之本,绝不容一丝一毫的马虎与投机!”
“自今日起,军器局所制每一支火器,无论枪、炮,皆须实行记名制,工匠造枪,便在枪身刻上其姓名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