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做大做强(第3页)
“日后若有火器炸膛,或因质量问题导致伤兵损毁,朕必将追查到底,严惩不贷!工匠本人及其督造官员,皆需连带担责,绝不姑息!”
赵鼎闻言,心中一凛,随即恭敬领旨。
他本就是个责任心极强的官员,对工部事务亲力亲为。
被崇祯破格提拔为工部尚书后,赵鼎正愁无机会大展拳脚,而今陛下赐下这记名追责之策,虽严酷却公正,恰好给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他知道,只要自己秉公办理,严抓质量,便能真正将陛下的意图落到实处。
“此外。”崇祯接着说道,目光望向远处苍翠的紫金山:“军器局的规模确实限制了产能,朕命工部即刻筹划,于金陵城外再修建两座大型军器局,大规模招揽天下能工巧匠,凡身怀绝技者,无论出身贫富,皆可入我军器局,给予优厚待遇,使其安心为国效力。”
崇祯停顿了一下,展望未来:“同时,军器局的职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火绳枪,火绳枪虽有用,但绝非终极之器,朕希望工部,能担负起火器研发之重任,要广征天下奇思妙想,组织能工巧匠,专心研究更为先进的火器。”
“比如,如何能缩短装填时间?如何能提升火器射程与威力?如何能使其在雨雪天气亦能正常使用?这些,皆由工部首接负责,向朕呈报进展。”
崇祯深知,仅仅依靠火绳枪,即使是“三段击”,也难以完全抵挡金人日益精进的骑兵与重甲步兵。
真正的制胜之道,在于技艺的不断进步。
他要的,不仅仅是数量,更是质量和代差的优势!
他要将整个大宋的军事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故而火器人才,乃重中之重。
如大明万历年间的军工天才赵士祯,以一己之力研制改进多种火器,如发明的“迅雷铳”、“掣电铳”、“火箭溜”、“鲁密铳”、“鹰扬炮”等,在万历援朝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影响巨大,极大地推动了大明火器的发展。
可以说,赵士祯一个人能抵五万战力!
大宋要是能有这么一位人才,崇祯做梦都能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