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大宋外交部(第3页)

 靖康年间,郑望之奉命使金,因不熟悉女真的宫廷礼仪而遭对方当众讥笑; 

 神宗时期,馆伴使苏轼曾私下允诺辽使增加边境榷场数量,却被枢密院认定为“泄露经济情报”,当场推翻,引发辽方强烈不满。 

 临时使节的另一隐患在于,—个人意愿容易左右国家政策的执行。 

 一旦使节与对方私交甚笃,或者贸然作出承诺,就可能导致朝廷立场被动,甚至陷入被逼履行的困境。 

 枢密院、兵部、中书省,各有权柄,军事议和、边贸榷场、藩属册封、礼仪争议、文书往还,全都分散在几个衙门手里。 

 枢密院掌握军事外交,动辄主张务实; 

 礼部扛着“体面”与“祖制”,容不得半点让步; 

 兵部又插手边贸协作,事事掺上一脚; 

 中书省更是各方平衡的枢纽,不表态反成拖延之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崇祯敏锐地意识到。 

 这种多头管理的弊病,若不革除,哪怕火器营打赢眼下这几仗,也终究不能使得国家利益最大化。 

 若要与辽、金、西夏等强邻周旋,若要让外交成为军事的助力而非掣肘,必须打破旧制,将对外事务的执行权集中于一处,去掉多部门扯皮的弊病。 

 为此,崇祯心中早有腹案。 

 将外交权尽量集中,至少在执行层面如此。 

 礼部依旧在名义上总揽,但必须有一个专一的衙门,日常只干外交,能马上应对变局,有决断、有执行力。 

 鸿胪寺,这个本属礼部下的衙署,自古便掌接待外国使节、办理朝贡典礼。 

 它懂程序、懂礼节、懂待客,也有独立的馆伴体系。 

 若予以实权,为专司外交的中枢机构,赋予其独立运作的权限,不必在枢密院、兵部、中书省之间兜圈,就能大大提高反应速度。 

 自此,鸿胪寺的职责将不仅仅是迎送宾客的礼宾衙门,而是统筹全年外交事务的实务机构。 

 而作为寺卿的人选,必须机巧、厚脸皮、能说会拖,最好还有点无赖气。 

 这些品质,放在庙堂是短板,放在外交战场反而是武器。 

 王伦,恰好合用。 

 崇祯没有把这些打算告诉任何人。 

 朝局需用人,而谋划到了用人这一步,便不必多言。 

 皇帝的底牌,别人不必知,甚至被用之人自己,也不必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