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回赠李清照(第2页)
都西十多岁了……崇祯帝心中暗自叹息,感慨红颜易老。
历史上的李清照,经历靖康之变,丧夫之痛,颠沛流离,备尝艰辛。¨b/x/k\a~n.s`h*u_.¨c.o\m.
如今他改变了历史,避免了靖康之耻,北伐成功,收复失地,无疑也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
她不必再经历国破家亡的苦楚,不必再漂泊无依,或许因此,她的词作也重现了早年那种明快激昂的色彩,将对大宋中兴的喜悦和对帝王功绩的赞颂,融入笔端。
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赞美诗,更是大宋中兴的最好写照,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对新生的希望和对英明君主的由衷敬仰。
崇祯帝再次拿起那首《鹧鸪天》,在灯下细细品味。
这首诗,仿佛道出了他心中最隐秘的抱负与最沉重的担当。
自穿越而来,他便肩负着力挽狂澜的重任,日夜操劳,夙兴夜寐。
世人皆见他雄才大略,雷厉风行,却少有人能体会崇祯内心的孤独与重压。
而李清照的词,特别是那句“英气合当扶宋祚,丹心未许负初衷”,竟仿佛是他心声的写照,让他感到被理解、被认可。
崇祯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共鸣。
俗话说,人情往来,文人墨客常常以诗词唱和,以文会友。
崇祯此时灵感爆棚,当即提笔,回赠一首。
墨韵生香,一首《鹧鸪天》也随即跃然纸上。
《鹧鸪天·答易安观驾之作》
铁马归旌破晓烽,黎元翘首望归鸿。
金戈洗尽边尘色,玉帛初回故苑风。
骚客有心书宋祚,孤臣何敢负初衷。
墨痕若解兴亡意,莫教霜华覆旧踪。
最后落款,思虑再三,崇祯决定不暴露身份,以笔名“燕云客”回赠一首,不以帝王之尊的敕令,而是以诗友的身份,进行一次纯粹的文学交流。
“燕云客”,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深意,他从燕云之地凯旋而归,这个名字既象征着他的功绩,也暗示着他是一个从“燕云”而来的“客人”,既神秘又带着某种超脱的意味。
这首词,首句“铁马归旌破晓烽”回应了李清照词中“龙舸摇波破晓风”的壮丽开篇,将焦点从水路龙舟转向了陆上铁骑,更首接地凸显了北伐将士的赫赫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