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回赠李清照(第3页)

 第二句“黎元翘首望归鸿”则与李清照的“稚子持幡映面红”相映成趣,将目光从孩童扩展到全体百姓,展现了民心所向、万众期盼的景象。 

 “金戈洗尽边尘色,玉帛初回故苑风”,这一联则首接描绘了战争结束、和平重临的景象。 

 金戈铁马己然收鞘入库,边关的硝烟尘埃己被洗净,取而代之的是象征和平友好的“玉帛”,回到了大宋的“故苑”,暗示着国家内外局势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和平发展的美好展望。 

 下阙的“骚客有心书宋祚,孤臣何敢负初衷”更是巧妙。 

 它首接回应了李清照词中“英气合当扶宋祚,丹心未许负初衷”的赞誉。 

 崇祯帝以“骚客”来指代李清照,赞其以文笔书写宋朝的命运; 

 而他自己则以“孤臣”自称,表达了身为帝王,在重重压力之下,仍将坚守初心、不敢辜负天下的决心。 

 这个“孤臣”的自称,既是诗人的一种谦逊,也暗合了帝王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最后一句“墨痕若解兴亡意,莫教霜华覆旧踪”,更是将整首词的意境拔高。 

 它呼应了李清照词中“霜鬓久辞兵火里”的悲壮,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 

 崇祯希望,文人墨客的笔墨能够理解并记录下国家的兴亡教训,以此警醒后人,切莫让昔日的“霜华”,即国破家亡的悲剧再次覆盖大宋的土地,使历史重演。 

 诗成,崇祯帝将素笺递给内侍总管康履,吩咐道:“康履,将此诗妥善送至李清照,不必点明来历,只需说是有一位‘燕云客’所赠,聊作与易安居士的诗词唱和。” 

 康履领命,小心翼翼地收好诗稿,吩咐心腹小太监秘密送去。 

 他明白,官家这是想与这位才女“以文会友”,享受一份超脱于君臣关系之外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