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来龙去脉(第3页)
御史台享有风闻奏事之权,即便是仅凭传闻,无需事先掌握确凿证据,便可上奏弹劾。
因此,赵明诚很快便被弹劾成立,案件随即移交大理寺进行审判。
不过,御史台那帮御史,几乎每天都在弹劾别人,甚至有人一天弹劾七个人,崇祯如何一个个记得?
只得按照司法程序交由大理寺审判。
顾千帆继续道:“大理寺乃大宋最高审判衙门,负责断天下奏狱,本应秉公核查赵明诚‘私藏禁物’、‘贪赃枉法’等罪名,然而,陈邦光在朝中经营多年,颇有人脉,大理寺在审理过程中,刻意模糊‘私人收藏’与‘官方文物’的界限,将赵明诚合法收藏的青铜鼎、金石拓片等,歪曲为私藏禁物,诬陷其贪腐。”
“而赵明诚嗜金石书画如命,入仕后曾任莱州太守、淄州太守,常典当衣物以鉴赏收买金石书画,这一点反倒成了其政敌攻击的口实,说他假公济私。”
“大理寺草率判决后,按照流程,案件移交刑部进行复核,刑部作为复核机关,本应对大理寺的判决进行二次审查,确保量刑得当、事实无误。
然而,刑部侍郎马文升乃是陈邦光的同年,两人私交甚笃,他在复核过程中,同样秉持偏见,刻意回避李夫人提供的诸多凭证,坚持原判,致使赵明诚冤情难雪。”
“赵明诚被查下狱后,李夫人西处奔走,为丈夫澄清,但朝中官员无人相帮,皆因心知肚明,这根本就是一场官场内斗,谁也不愿轻易涉足。”
顾千帆将查清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牵扯的人情关系,悉数禀报。
崇祯听罢,脸色阴沉如水。
他算听明白了,此事说白了这是一场借由查账引发的官场内斗,赵明诚成为了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这个陈邦光……”
崇祯沉吟片刻,语气中带着一丝冷意:“朕记得,前两年,他那不成器的儿子陈衙内,仗着他的权势,在金陵街头横行霸道,与人争斗,闹得沸沸扬扬。”
“当时朕便己警告过他,并责令刑部杖责了那陈衙内一番,这才揭过,没想到,他非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竟敢构陷朝廷命官,结党营私!”
崇祯的目光转向窗外,寒风呼啸,却不如他此刻心中的怒火猛烈。
他原以为杖责其子己是敲山震虎,不曾想这陈邦光竟然如此胆大妄为,公然结党,陷害忠良。
看来,这金陵城中的官场,在他北伐期间,己然滋生了不少不法之事。
崇祯决定,要借此案,好好敲打一番金陵的官场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