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朝廷要打仗了!(第2页)
这意味着什么?
自己一个七品都事,对战事虽不甚了解,但也清楚,一般的局部战争,绝不会储备如此巨量的粮草。
朝廷要储备如此多的军粮,恐不止收复燕云六州那么简单。
这储备量,恐怕在为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做准备,或许……或许是在为第三次北伐做准备!
张德文的猜测没错。*s^h-a.n,s.h!a+n?y¢q¨.~c!o¨m.
崇祯的眼光,远不止放在收复燕云六州。
收复燕云六州,在他眼中,仅仅是一次“预热”,一次“活动筋骨”。
真正的大战,还在后面。
他要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型战争,攻打金国本土,彻底扭转大宋被动挨打的局面!
要发动如此规模的战争,粮草准备是重中之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按照惯例,大型战争至少需要提前半年进行粮草准备,加上北方地区运输艰难,路途遥远,运输时间漫长,这准备时间至少得提前一年。
为了确保粮草能顺利运抵北方,崇祯更是亲自规划,开通了江南到燕京的陆路运输专线。
他下令征集大量马车,组建运输队,同时利用京杭大运河,组织漕船,水陆并进,以应对北方复杂多变的路况。
漕运,是宋朝向北方输送物资的主要方式。
京杭大运河,这条贯穿南北的经济命脉,首接从杭州延伸至燕京。
然而,年久失修,运河多处淤泥堆积,航道变窄,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
崇祯为此下达指令,要求沿途各州府限期清理运河淤泥,确保漕运畅通无阻。
除了传统的陆路和漕运,崇祯还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方案。
海运!
他让中书省拟定一份海运的详细计划,首接从江南走海上,运往北方。
宋朝的漕粮运输,确实以运河为主,主要依赖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西大水系,每年从江南向开封等北方重镇输送数百万石粮食。
海运虽然也存在,但多作为辅助手段,主要服务于军事补给和海外贸易,并未形成常态化的大规模漕粮海运路线。
如北宋时期在山东半岛的板桥镇(今胶州)设立市舶司,负责与高丽、日本的贸易,并通过渤海航线运输丝绸、瓷器等商品。
此外,为应对辽国威胁,北宋也在河北沿边如沧州、定州等地,通过海路运输军粮和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