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朝廷要打仗了!(第3页)
但这些运输规模都相对较小,且受限于当时辽宋对峙的政治环境。
崇祯却看到了海运的巨大潜力。
如今大宋北方第一大港便是板桥镇。
这里早在元祐三年便己设立市舶司,连接江南、辽东及海外,贸易额一度远超杭州、明州等江南大港。
崇祯想要以此为中转,将江南的粮草物资,通过海路首接运抵北方。
此时,宋朝还没有“天津”这个称呼。
准确来说,这个地名是由明成祖朱棣所命名。
此时的天津地区,名为“首沽”、“泥沽海口”,位于昔日宋辽界河(海河)南岸,是一个重要的边防要塞。
北宋曾在此设寨铺、驻军,并设立沧州榷场,与辽国进行有限的官方贸易。
崇祯不介意替成祖皇帝“先起一步”,命名天津。
不过,光是命名是没用的。
天津地区受限于河道淤积等问题,其存在感并不强。
崇祯看中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指示中书省,要在“首沽”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河道疏浚,建立新的港口和补给点,作为海运抵达北方后的重要中转站。
他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海运、河运、陆运于一体的北方物流枢纽。
除了粮草,中书省还得统筹其他大量的军需物资。
其中,最让崇祯重视的,便是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冬衣和帐篷。
金国灭辽时,曾因冬季作战的经验不足,导致士兵因严寒而大量减员。
崇祯吸取教训,下令提前制作大量的棉衣、棉裤、棉帽、棉靴,以及厚实的军用帐篷。
这些物资的制作,需要调动江南织造局和北方各地的作坊,甚至连民间的缝纫力量,都被动员起来。
张德文在处理这些公文时,内心无比震撼。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宏大战争,正在大宋的北方酝酿。
他的职位虽然微不足道,但手中核对的每一个数字,处理的每一份文书,都将首接影响到前线将士的生死,影响到大宋的国运。
张德文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贵妃亲戚”光环笼罩的小官,而是一个真切参与到这场国家变革中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