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兄弟之邦(第3页)
作为回报,岳飞也信守承诺,将上奏朝廷,请求恢复榆关一万契丹降兵的契丹故籍,并将他们单独编为一军,由耶律余睹暂时统领,负责协助宋军维持榆关及周边的治安。
在处理完这一切之后,耶律余睹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要为麾下的一万契丹将士,举行一个正式的、公开的投降仪式。
“元帅!”耶律余睹在岳飞面前显得很恭顺。
“我军将士,虽迫于金人淫威,为其效力,但心中仍念故国,如今弃暗投明,理应有一个正式的仪式,以示我等归顺之心,也可昭告天下,让那些还在为金人卖命的契丹同胞,早日反正。”
岳飞闻言,略一思索。
他本不喜这些繁文缛节,觉得战场之上,实力才是一切。
但他理解耶律余睹的心情。
对于这些亡国之人来说,一个公开的仪式,或许能让他们找到一些归属感和尊严。
“好吧。”岳飞点了点头:“仪式可以搞,但务必从简,莫要耽误了大军休整和北上。”
“谢元帅!”耶律余睹大喜过望。
于是,在攻克榆关的第三天,一场简单而又庄重的受降仪式,在榆关的南门广场举行。
一万名放下武器的契丹士兵,脱去了金军的服饰,换上了临时找来的、样式不一的旧式辽国服装。
他们在耶律余睹的带领下,对着代表大宋皇帝的黄罗伞盖和岳飞的帅旗,行三跪九叩之礼。
岳飞一身戎装,站在高台之上,接受了他们的跪拜。
他的身后,是张宪、牛皋、岳云等一众岳家军将领,以及数千名排列整齐的宋军士兵代表。
当契丹士兵们抬起头时,他们看到的,不是征服者的冷漠,而是一种平等的、甚至带着一丝同情的目光。
岳飞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训示,简单的说几句:
“今日之后,你我,皆是大宋子民,同舟共济,驱逐鞑虏,光复河山!凡我大宋军旗所指,便是尔等奋勇杀敌之所向!”
“驱逐鞑虏!光复河山!”
耶律余睹第一个振臂高呼。
“驱逐鞑虏!光复河山!”
一万名契丹士兵,也跟着发出了震天的吼声。
不过喊着喊着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
心中疑惑,自己是不是宋军口中的鞑掳?
好像不是吧?
最后岳飞告诉他们,契丹乃正统民族,不是鞑掳!
“鞑虏”一词最初是中原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大宋官方文书中“鞑子”主要指女真族。
契丹(辽国)作为大宋的主要北方邻国之一,其民族身份在官方被明确区分对待!
听了岳飞的解释,契丹将士们一片欢呼。
或许,契丹一族的复兴,真的要落在这位大宋元帅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