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沈阳故宫魅影》(第2页)

 荣裕?李维瞳孔骤缩。他想起转心瓶的底款正是“大清乾隆年制”,而荣裕在光绪年间曾任沈阳故宫总管大臣。难道此案与这位清代官员有关? 

 三天后,城郊发现一具男尸。死者俯卧在棋盘山的雪地里,后脑有钝器伤,口袋里装着半张故宫门票,日期是平安夜。 

 法医室里,死者身份很快确认:赵大海,35岁,无业游民,有盗窃前科。他的右手食指缠着纱布,解开后露出一道新鲜伤口——与1993年玉圭案现场的血指纹完全吻合! 

 “死者胃容物显示,死亡时间在平安夜凌晨3点到4点之间。′咸,鱼+墈·书+ \毋^错.内!容?”法医小李汇报,“伤口里有玻璃残渣,成分和颐和殿展柜玻璃一致。” 

 李维猛地站起:“赵大海就是当年的窃贼?他潜伏二十年,又来偷转心瓶?”可死者伤口的玻璃残渣,说明他在转心瓶失窃时就在现场,为何会被灭口抛尸? 

 这时,赵大海的手机在技术科被破解。通话记录显示,平安夜零点,他曾给一个备注“老鬼”的号码打过电话:“东西拿到了,按你说的放在‘龙椅’下。” 

 “龙椅?”李维立刻带人赶往故宫大政殿。这座八角形宫殿里,象征皇权的鎏金铜龙椅静静矗立。技术员趴在椅下摸索,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竟是一块带窑裂的瓷片! 

 “这是转心瓶底的残片!”陈教授激动地说,“赵大海没偷瓶子,他是来回收残片的!” 

 李维脑中闪过一个大胆的推测:真正的窃贼先调包转心瓶,留下残片误导警方;再让赵大海潜入展柜取走残片,最后杀人灭口。可“老鬼”是谁?他为何需要残片? 

 瓷片上的窑裂呈不规则形状,陈教授却看出了门道:“这裂纹……像是人为画上去的。”他用放大镜观察,“你看,裂纹边缘有极细的朱砂线。” 

 李维突然想起“移物咒”,立刻将瓷片与拓片对比——窑裂的形状竟与“阴兵借道”西个字的笔画完全吻合! 

 “这是密码!”陈教授恍然大悟,“清代工匠常用窑裂做记号,荣裕当年可能就是用这种方式标记文物。” 

 此时,“老鬼”的号码有了线索。机主是个叫王强的文物贩子,三个月前因走私被通缉,目前在逃。李维调取王强的银行流水,发现他每月都会给一个账户汇款——收款人竟是故宫退休保安队长,张建军。 

 张建军住在故宫附近的老胡同里,面对警察的询问,这位60岁的老人浑身发抖:“我……我什么都不知道!王强是我远房侄子,他说汇钱是帮我治病……” 

 李维盯着他的眼睛:“1993年玉圭失窃案,你是值班保安,对吗?” 

 张建军脸色惨白,瘫坐在椅子上:“是……是我放赵大海进去的。他说给我五万块,就看一眼玉圭……” 

 原来,赵大海是个文物迷,当年为了近距离看玉圭,买通张建军深夜潜入。不料展柜突然碎裂,玉圭消失,他手指被划伤,慌乱中留下血指纹。张建军怕担责任,隐瞒了此事。 

 “那王强为什么要找赵大海回收残片?”李维追问。 

 张建军哆哆嗦嗦地说:“王强说……转心瓶里藏着‘荣裕宝藏’的地图。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荣裕把沈阳故宫的珍贵文物转移到秘密地点,用转心瓶做标记。” 

 ## **第五章:地宫魅影** 

 根据张建军的供述,荣裕的宝藏地图被分成三份,分别藏在玉圭、转心瓶和一件“翡翠龙带钩”里。玉圭在1993年失窃后流入黑市,现不知所踪;龙带钩现存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