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监督程序(第2页)
“可不是嘛!”贺翔接过话茬,指着笔记本上的内容说,“我刚才琢磨了一下,觉得监督得从三个阶段入手:投标前、评标时、中标后。·搜*嗖·小/说?王′ ·勉¢沸-悦/渎!投标前主要查资质,不能只看施工方提交的材料,得派人去核查,比如他们说做过同类工程,咱们就得去现场看看,是不是真的;
评标时更关键,得保证评标专家的中立性,不能让有人提前跟专家打招呼;
中标后也不能放松,得盯着施工方是不是按投标文件上的承诺来,比如建材是不是用了承诺的品牌,施工团队是不是跟申报的一致。”
我点点头,贺翔这个思路很清晰,把整个招标过程都覆盖到了:“贺翔这个分阶段监督的想法不错,咱们就按这个框架来细化。
柳玉,你思路比较清晰,做事也比较严谨。你说说,投标前的资质审查,除了现场核查,还能加哪些环节?”
柳玉低头想了想,说:“我觉得可以搞‘双重复核’。首先让招标办的人先初审,把明显不合格的投标文件筛掉;然后从局里抽调不同股室的人,组成复核小组,比如让质监股、工程股、法规股各出一个人,一起复核剩下的文件,这样能避免单个股室审核时出现疏漏,也能互相监督,防止有人徇私。
另外,所有投标单位的名单和初审结果,都应该在局官网和办事大厅公示,让群众也能监督,要是有人发现有问题,能及时举报。”
“这个‘双重复核’和公示的办法好!”王建国眼前一亮,“多股室联合复核,能避免单一部门说了算;
公示出来,让群众盯着,比咱们自己盯着还管用,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也觉得这个提议可行,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行,投标前就按这个来,双重复核+公开公示,资质核查必须落到实处,不能走形式。那评标环节呢?怎么保证专家中立,避免暗箱操作?”
贺翔皱着眉说:“评标专家一般是从县专家库抽的,以前都是提前一天抽,难免会有人提前知道专家名单,找机会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