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去潘家园

 一些买主在他这里买了几次砖后,就发现他的砖不但质量好,而且数量比别的窑场多,还能免费送货,便经常来他这里买,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窑场就红火起来,并很快出了名,甚至连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里买砖。¢墈_书\屋* ·追`蕞,歆,章_結¨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据说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在这里干活,车进车出的,很是热闹,而另外几家窑场因经营不善便相继关了张。以后在潘家窑场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窑场之名,得地名潘家窑。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再取土烧砖很是困难,于是潘家窑暂时关闭,不久便迁到了房山一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并开始建设居民区,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一大片居民区,并以“潘家窑”之名而称。但叫了没有多久,人们就觉得不雅,因为老北京人通常将妓院叫“窑子”,所以就改为“潘家园”,这个“园”字,便是“家园”的意思,并将附近新修的道路称为潘家园路。后来在八十年代三环路修建完成时,在潘家园东侧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就是现在的“潘家园桥”。 

 说起潘家园旧货市场,就得说说它的历史了。宋强一边开着车,一边从脑子里往外倒腾着北京人都知道的这段历史。 

 据说早期的潘家园的景象就是鬼市。“鬼市”说的是凌晨三西点钟专卖古董的一种临时集市,说起“鬼市”,那历史就到了清末民初。那时候全国一片大乱,皇室退位,各地军阀割据,许多达官显贵家道中落,便偷拿了家中的古玩站街变卖。但这毕竟是件有失身份的事,只能选在凌晨三西点打着灯笼交易,这样买主看不到脸。因看起来像鬼一样,因此得名。所以古董行都知道,鬼市出好货。*齐,盛^晓?说′王* -首?发- 

 潘家园每周有两天鬼市,周六和周日,其中周六鬼市尤为火爆。凌晨4点钟,潘家园门口人影憧憧,摊主们用三轮车载着装满小件工艺品的纸箱子,顾客们开着车、走着路聚集在潘家园市场门外,噌杂拥挤,把大门顶得叮咚作响。等到4点半大门一开,人群一拥而入,迅速各就各位。 

 开市以后,虽然人多,但市场并不喧哗,大家都在窃窃私语。老顾客人手一只手电筒,本意是为了把货看得更清楚,这都是从上辈子传下来的规矩了。 

 天亮了,鬼市就结束了,市场继续营业,此时就可以看清楚大家的表情了。卖家的动机都一样,赚钱!而买家绝对是一道风景,人人不同,有专心致志真心淘货的,有来打探自家藏宝的大概价钱的,有附庸风雅的,有看热闹的。 

 尽管潘家园人的身份、动机千差万别,但还是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别人拿在手里的东西,你不能问价。要等别人放下,你再拿起来问价;不能因为被人捡漏就恼羞成怒,要认栽。 

 潘家园里老头老太太很多,他们年轻时也许根本没想过当富翁,本来只是想在晚年找个营生,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结果就成了先富起来的人。这里很多人90年代中期就靠一块破布起家,现在房车都有、身家数百万的人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