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去潘家园(第2页)
以上的发迹故事是真实的。如果提起传说中的发迹故事,那简首就没边了。比如说,有人花15元买了把宝剑,结果卖了15万;有人花300元钱买了个碟子,经鉴定竟然是元青花,结果卖了37万;有人花300元买了1副麻将,结果卖了6万……
前几年开始,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慢慢的就形成一个旧货市场,短短几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宝者和游客。,墈\书_屋¢小_税/枉· .嶵?歆?彰.结¨哽`鑫?筷? 现在,“潘家园”己不只是一个街道或一个地域的名称,己经成为古玩市场的代名词。
两个人说着话,车子很快就到了潘家园附近的劲松小区。
看到劲松小区,宋强话头儿一转就说到了“劲松”小区的由来。过去,在劲松西南部有清朝一个亲王的墓园,因其墓地上有六棵古代的龙松,弯曲着主干,松枝用百余根木料支撑,因为有架木支撑而得名“架松”。当年是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架松的主人是谁呢?就是赫赫有名的清代的开国功臣肃武亲王豪格,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后来这亲王的墓地也因此被老百姓叫做“架松坟”了。
七几年的时候,政府投资在这里建设居民住宅社区,八一年的时候决定成立街道办事处。当时给办事处取个什么名称可不好确定了。朝阳区政府有位熟读太祖诗词的工作人员,提议将“架松坟”三字,改为“劲松”二字。理由是太祖爷在1961年9月9日,写有七绝《题庐山仙人洞》诗一首,有“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之句。从那以后这里就叫劲松了。
两个人说这话,时间过的很快,关羽还在看着车外的景象时,宋强踩下了刹车说道,“到潘家园了。”
今天正好是周六,潘家园在周末两天允许地摊进场。停好了车,两个人溜溜达达的就走到了市场的大门口。距离门口还有几百米远的道边就有很多地摊,地摊上卖的东西也是各式各样,旧书旧画,玉石,手串,瓷器等等。
关羽一边走一边用神识扫描着,竟然发现这几百个摊位上的东西都是现代工艺品,没有一个有年代的老物件,不论那些东西看起来有多么的像古董。每个摊位前都有人在看东西问价,难怪有人说古董这行水很深,弄不好就会打眼呢。
关羽漫无目的的在各个摊位前走过,只是边走边左顾右盼,跟在后面的宋强心说,“这位首长是来赶集看热闹来的吧?怎么也不看也不问价就这么一首的向前走啊?”他哪知道关羽一边走一边在进行着扫描着呢。
忽然,宋强发现关羽停下了。在一个卖杂物的地摊前,关羽蹲下了身子,看着地摊上的那些东西。关羽拿起了一个茄子大小的铜香炉仔细看了起来,看过后问问老板这香炉多少钱。
“300块您拿走!”摊主痛快的说道。
“300块呀,太贵了,买不起。”关羽放下了这个香炉,又拿起了一块玉石在手里摩挲了一会儿,没说话又放下了。此时这个摊前也没有其他的人看货,老板就看着关羽在那儿拿起这个看看放下,又拿起那个看看放下。都是问问价就放下,老板心里就有气。“你这小子到底买不买啊?不买还在这儿装模作样的干啥呢?但是嘴上可没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