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暗流涌动少年时

 圣旨如同晴天霹雳,裹挟着雷霆万钧之势降临赵府。/t^a+y′u¢e/d_u·.·c/o-m- 

 禁军铁蹄踏碎了府邸的朱门,金吾卫冰冷的甲胄在晨光中闪烁着肃杀的光。 

 赵家,这个盘踞京城多年的世家大族,一日之间,从云端跌落泥沼。家主下狱,家产抄没,男丁流放,女眷没入掖庭。罪名清晰确凿:勾结匪类,意图行刺皇子,扰乱京畿,图谋不轨。 

 旨意明发天下,字字如刀,诛心夺魄。那“意图行刺皇子”六个字,如烧红的烙铁,印在所有参与过、观望过、甚至只是知晓些许风声的世家心头。 

 赵家成了那只儆猴的鸡,血淋淋地挂在城门口示众。一时间,京城风声鹤唳,各府紧闭门户,往日里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世家府邸,变得门可罗雀,一片死寂。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恐慌,人人自危,生怕赵家的今日,便是自家的明朝。 

 徐家更是噤若寒蝉,徐明瑞的“重病”似乎真的沉重了几分,府邸上下弥漫着一股末日将至的压抑。 

 重华宫与宁寿宫之间的宫道,成了允堂这小小少年最常丈量的路途。他像一尾活泼的锦鲤,在两处宫殿的温暖水域间穿梭游弋。 

 在重华宫的金华殿,他陪着父皇批阅奏折,有时安静地临摹字帖,有时缠着父皇讲些边疆风物或朝堂掌故。南烁看着儿子日渐褪去稚气、显出俊秀轮廓的脸庞,眼底的深沉里总会掺入暖意,耐心地解答他那些或天真或敏锐的疑问。 

 在宁寿宫,他则是太后最贴心的小棉袄。他绘声绘色地给皇祖母讲述尚书房里的趣事,模仿太傅摇头晃脑的样子逗得太后开怀大笑;或是安静地依偎在慈祥的老人身边,听她絮叨着先帝时的旧闻,感受着那份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慈爱。 

 太后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时,那份疼爱几乎要满溢出来,仿佛要将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捧到这个心尖上的小孙子面前。 

 至于太子哥哥南承瑾,允堂见到他的次数明显少了。朝堂的旋涡随着皇子们出宫建府、势力各自扩张而愈发汹涌。 

 大皇子南承洲在军中威望日隆,隐隐自成一股铁血力量;三皇子南承钰虽被变相禁足,但依附其母族徐家的势力并未完全沉寂,暗流涌动; 

 其他几位皇子也各自在父皇允许的范围内经营着自己的势力,或结交朝臣,或蓄养门客。朝堂之上,政见之争常常演变为派系攻讦,奏折如同雪片般飞向东宫。 

 南承瑾被繁重的政务牢牢钉在了东宫的书案前,日夜操劳。纵使偶得闲暇,也多是疲惫不堪。允堂去看他时,常常只能看到太子哥哥在堆积如山的奏疏后揉着额角,或是与幕僚低声商议到深夜。允堂便会乖巧地坐在一旁,或是送上温热的羹汤,或是安静地自己翻看带来的兵书图册,不去打扰。*x·i?a,o·s+h/u,o.n_i!u\.`c~o.m\ 

 只有在允堂叽叽喳喳分享些宫闱趣事,或是拉着南承瑾看他新练的拳脚时,太子紧锁的眉头才会真正舒展片刻,露出难得的、带着暖意的笑容,拍拍他的肩膀。 

 “我们允堂,长大了。” 

 宫墙之外,皇子们的斗争己撕开了在宫中时那层小心翼翼维持的、脆弱的面纱,变得越发赤裸和激烈。利益的纠葛,权力的倾轧,在各自的王府和封地上演得更加肆无忌惮。弹劾、构陷、甚至暗中的小规模冲突都时有耳闻。 

 变化最大的,是五皇子南承瑜。 

 出宫开府后,那个在宫中谨小慎微、甚至有些懦弱的少年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 

 他变得冷冽而寡言,脸上惯常的怯懦被一种近乎漠然的平静取代,眼神锐利如出鞘的寒匕。他行事变得异常利落果断,府中上下令行禁止,对依附于他的势力恩威并施,手段老练得不像一个刚出宫的皇子。 

 他如同一条蛰伏己久的毒蛇,终于离开了束缚的牢笼,在属于自己的领地上,显露出阴冷的獠牙。 

 朝堂上关于他“刻薄寡恩”、“手段酷烈”的风评渐起,却也无人敢小觑这位五殿下。 

 然而,无论皇子们在外如何斗得你死我活,在遇到允堂时,他们却都默契地维持着兄友弟恭的表面功夫。 

 允堂奉旨出宫去几位兄长府邸“探望”时,无论是威严的大哥南承洲,还是怨愤未消的三哥南承钰,亦或是变得冷厉的五哥南承瑜,沉默起来的六哥南承珉,还有整日逗玩的八哥和十一哥都会暂时收起各自的锋芒和戾气。 

 他们会换上温和的面孔,留允堂用膳,陪他说话,回答他那些关于王府生活、关于朝政一些范围内的种种问题。 

 南承洲会带他参观王府的校场,指点他几招实用的军中搏杀技巧;南承钰会拿出一些精巧的玩意儿给他解闷;南承瑜虽话少,也会吩咐人备上允堂爱吃的点心;南承珉则依旧沉默,但允堂送他的小物件,他总会收下,放在显眼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