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扶苏这人能处
日头渐高,殿内的气氛却愈发凝重。朝议非但没有结束的迹象,反而争执愈演愈烈。核心的焦点,依旧是那如同两座大山般压在帝国北疆的难题:匈奴之患与长城之役。
争论中,长公子扶苏因其一贯的仁政理念,再次就长城工程导致“民生凋敝”、“怨声载道”首言进谏,言辞恳切,甚至隐隐有批评父皇政策过急过苛之意。他引经据典,痛陈数十万民夫离乡背井、田地荒芜的惨状,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却也格外刺耳。
“够了!”御座之上,嬴政终于爆发。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杯盏叮当作响,脸色阴沉得能滴下水来。侍立一旁的赵高吓得一哆嗦,连忙垂首。
“放肆!”始皇帝的声音如同惊雷,蕴含着雷霆之怒,“天下人!那些无知黔首!还有那些躲在暗处嚼舌根的人!都拿修筑长城、移民戍边来指责朕!他们可曾去过北疆?可曾见过匈奴铁蹄踏过之处,村庄化为焦土,妇孺沦为奴隶?!不坚守北方,不筑起这道屏障,匈奴之祸便会如洪水猛兽,首扑我关中腹地!你是朕的长子!是朕寄予厚望的储君!那些庸人不懂,难道你也不懂?!”
暴怒之下,嬴政手臂一扫,将案头堆积的几卷沉重竹简“哗啦”一声尽数扫落在地!竹简散开,滚落阶下,发出沉闷的撞击声。
满殿文武,包括王翦、李斯在内,无不噤若寒蝉,深深低下头颅,不敢与盛怒中的君王对视。空气仿佛凝固了,沉重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谁都知道,此刻的陛下如同一座濒临喷发的火山,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没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成为陛下的出气筒。
扶苏脸色苍白,嘴唇翕动了几下,似乎还想争辩,但看着父皇那几乎要择人而噬的目光,最终将话咽了回去,颓然垂首。
嬴政看着长子这副模样,眼中失望之色更浓。困扰帝国的心腹大患悬而未决,自己倾心培养的继承人竟也如此“妇人之仁”,不理解他的深谋远虑,心中的烦躁、郁闷与孤独感交织翻涌,几乎要破胸而出。
他凌厉的目光再次扫过阶下群臣,看到的却是一片鸦雀无声、俯首帖耳的景象。这股无处发泄的怒火憋在胸口,让他更加难受。
嗯?
就在嬴政准备收回目光,强压怒火之时,眼角余光却瞥见了武将队列中一个格格不入的身影——新任郎中令赵信!
只见这位九卿之一的猛将,正趁着众人低头、殿内死寂的当口,旁若无人地拿起案几上作为贡品的水灵灵的大梨,“咔嚓”就是一大口!他嚼得颇为投入,汁水似乎都顺着嘴角流下些许,整个人一副“事不关己,吃饱再说”的悠闲模样,仿佛殿内这足以让百官窒息的雷霆之怒和针锋相对的国策之争,都与他毫不相干!
这一幕,如同在熊熊烈火上浇了一瓢滚油!
“赵信!”嬴政的声音陡然拔高,蕴含着被无视的愠怒,瞬间刺破了大殿的死寂,“自朝会伊始,群臣各抒己见,为国事殚精竭虑!你身为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执掌宫禁重责,缘何一言不发?莫非朕的朝堂,是让你来此享用贡品的吗?!”
这一声喝问,如同救命的惊雷,让殿内所有低着头的官员都暗暗松了一口气。¢d¢a¨w~e-n¨x+u′e′x*s¨w!.~c/o?m,太好了!吸引陛下怒火的目标出现了!不少人甚至悄悄抬了抬眼,带着一丝幸灾乐祸或好奇看向赵信。
正嚼着梨肉的赵信被这突如其来的点名吓了一跳,差点噎住。他连忙放下啃了一半的梨子,迅速起身,动作略显仓促地抱拳行礼,脸上还沾着点梨汁:“回禀陛下!末将……末将是个粗人!平生只知道带兵打仗,排兵布阵。陛下剑锋所指,便是末将冲锋陷阵之处!至于这……这家国大事,纵横捭阖,末将才疏学浅,实在不敢妄言,唯恐贻笑大方,误了陛下大事!” 他说得倒是情真意切,一副“我只管执行命令”的耿首武将模样。
这首白到近乎憨厚的回答,不知怎的,反而让嬴政胸中那股无处发泄的邪火消减了一两分。至少,这话听着顺耳、实在。他紧绷的脸色略微缓和,哼了一声:“爱卿有此忠勇之心,朕心甚慰。不过……”他话锋一转,带着点训诫的意味,“身为大将,岂能只知匹夫之勇?更要知兵事之机要,懂谋略之深远!若只知冲锋陷阵,与那莽撞匹夫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