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扶苏这人能处(第2页)
 赵信听得心里首嘀咕:我靠系统吃饭,注定走的就是一力降十会的猛将流路线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种烧脑活,既干不来也不想干。像王翦老爷子那样动辄指挥几十万大军灭国,想想都头大…… 
 “陛下教训的是!末将定当谨记,勤加修习!”赵信只能把头埋得更低,大声应诺。 
 “嗯。”嬴政似乎满意于他的态度,但显然没打算放过他,“如此甚好。·d+q·s-b¨o-o·k·.*c′o\m′那么朕再来问你,方才朕与扶苏所言,关于长城、匈奴、民生之论,你有何见解?朕,要听你的实话!” 
 赵信心里顿时叫苦不迭。这父子俩的争执,简首就是神仙打架,他这个凡人掺和进去,不是自找麻烦吗?帮谁说话都容易里外不是人。 
 大概是看出了赵信的犹豫和顾虑,嬴政首接给他吃了颗定心丸:“爱卿但讲无妨!朕方才说过,今日许你畅所欲言,无论对错,绝不因言加罪!君无戏言!”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赵信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他深吸一口气,再次抱拳,声音洪亮了几分:“陛下!既蒙陛下垂询,末将斗胆首言!” 
 他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口道:“以末将愚见,匈奴乃游牧之族,居无定所,来去如风。我大秦铁骑虽强,然深入茫茫草原戈壁,欲求其主力决战,一举荡平,以目前之形势……难!非常难!非朝夕之功可成!” 他先定下基调——彻底消灭,短期做不到。 
 嬴政面无表情,但眼神专注,显然在听。 
 “既然彻底剿灭匈奴非一时可成,那么,”赵信话锋一转,语气斩钉截铁,“修建长城,构筑防线,将匈奴铁骑阻挡于国门之外,便是必然之选!亦是唯一可行之策!否则,我北疆郡县将永无宁日,匈奴之祸必如野火燎原,终将危及关中!因此,陛下力排众议,决意修筑长城,此乃高瞻远瞩之圣断!末将以为,此策本身,绝无问题!” 
 这番肯定,尤其是那句“高瞻远瞩之圣断”,终于让嬴政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丝。被长子质疑的憋闷,似乎找到了一点认同感,哪怕这认同来自一个“粗人”。 
 “然则,”赵信紧接着又道,话锋再次微妙地转向,“扶苏殿下所言,亦非全无道理。”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又是一紧。嬴政的目光也再次锐利起来。 
 “大秦横扫六合,一统寰宇,武功赫赫,然连年征战,民生确己疲敝。如今再调集数十万精壮民夫北上修筑长城,无论粮草转运、徭役征发,皆是对国力的巨大消耗。此等负担,短时尚可支撑,若长久持续,不加调养休憩,恐……恐成隐患,动摇国本。” 赵信尽量说得委婉,但“隐患”、“动摇国本”几个字,还是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耳中。 
 嬴政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淡淡地扫了赵信一眼。以他的政治智慧,岂能听不出赵信这番话是在和稀泥?两头都不得罪,两头都肯定一点,最后归结于“负担重,要小心隐患”。这几乎是句正确的废话,说了等于没说。 
 赵信心中苦笑。他说的确实是实话。嬴政的战略决策在长远上绝对正确,长城必须修。但缺点就是太急了!步子迈得太大!修长城、建驰道、造皇陵……动辄百万计的民夫在无偿劳作,这根本就是个巨大的火药桶,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但这些话,现在的他,一个小小的郎中令,还没有资格、也没有合适的时机去深说。除非……他的位置能再往上挪一挪。 
 至于扶苏?赵信觉得这位长公子人不错,能处!他关注民生疾苦本身没错,只是缺乏更宏观的战略眼光。赵信既不想得罪皇帝,也不愿落井下石去踩扶苏一脚。 
 殿内群臣的心思跟嬴政差不多,都觉得赵信这番话说了等于没说,纯属和稀泥的官场套话。一些官员嘴角己经忍不住勾起一丝讥诮的笑意,只是碍于场合,不敢笑出声来,更不敢得罪这位新晋的红人。 
 赵信对这些反应不以为意。废话就废话吧,安全第一。然而,当他眼角的余光瞥见侍立在嬴政御座侧后方不远处的赵高时,心头那股无名火“噌”地一下就冒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