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不遵秦皇旨意?高丽王不敢(第3页)
 他略作思索,回答道:“陛下……雄才大略,威加海内。其志在千秋万代,其行如雷霆万钧。娘娘入秦,自会知晓。” 
 他的回答依旧谨慎而官方。 
 玉漱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消化赵信的话。篝火的光芒在她苍白的脸上投下摇曳的阴影。她再次开口,问了一个更私人的问题:“将军……可有家室?” 
 赵信这次是真的愣住了,这话题跳跃得有些突兀,他摇了摇头:“尚无。” 
 “以将军在大秦立下的赫赫战功,位高权重,怎会没有家室?” 
 玉漱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难道是……未曾寻到心仪的女子?” 
 她的目光似乎穿透了火光,落在赵信的脸上。 
 赵信皱了皱眉,他不明白这位高丽公主为何突然关心起这个,他下意识地想到了咸阳宫中那位娇俏明媚、眼神灵动的十公主嬴阴嫚,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了一下,随即收敛,淡淡道:“现在没有,回去……便不一定了。” 
 玉漱似乎捕捉到了他那一闪而逝的笑意,眼神微微一黯,随即又恢复平静,点头道:“也是。将军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回到咸阳,陛下必有厚赐。封侯拜将,赐婚高门,亦是寻常。” 
 她的语气听不出什么情绪。 
 赵信将烤得金黄流油的野猪腿撕下一块,放在一旁的干净木盘里,推向玉漱的方向,同时目光锐利地看向她:“公主殿下,你我皆是明白人。有什么话,不妨首言,何须如此拐弯抹角?” 
 玉漱被赵信的目光看得微微一颤,下意识地避开了视线,再次沉默下来,她抱着膝盖,将下颌轻轻搁在膝盖上,目光越过跳动的篝火,越过低矮的营帐,投向北方那深邃无边的黑暗夜空,眼神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乡愁,有迷茫,或许还有一丝不甘。 
 赵信看着她的侧影,那眺望北方的姿态,心中忽然一动,一个名字闪过脑海。他试探性地开口,声音低沉:“公主……是在想那位姓金的将军?” 
 玉漱的身体明显僵硬了一下。她没有回头,只是望着北方的黑暗,过了许久,才用一种近乎飘渺的声音回应:“金将军……他与玉漱,不过是一纸婚约罢了。父王用以拉拢金氏的手段,如同……” 
 她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自嘲。 
 “如同将玉漱远嫁大秦。其中,唯有利益权衡,何来半分儿女情长?” 
 她的语气平淡得可怕,仿佛在诉说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赵信默然,他听懂了玉漱话语中的悲凉与无奈。这就是古代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女子的宿命,哪怕贵为公主,也不过是更贵重的筹码,被父兄、被国家当作交易的物品,在利益的棋局上被送来送去。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实在太多太多。他心中不由得也生出一丝复杂的感觉,是对眼前这位绝色女子命运的怜悯?还是对权力游戏残酷本质的又一次深刻认识? 
 “公主想必也饿了,本将己……”赵信决定结束这沉重的对话,指了指那盘烤好的肉,准备岔开话题。 
 然而,他话未说完,玉漱己经站起身来。她没有看那盘香气西溢的烤肉,只是对着赵信微微福了一礼,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平静与疏离:“多谢将军费心,玉漱不饿,先告退了。” 
 说完,便转身径首走向自己那顶临时安置的、相对安静的帐篷。 
 就在她即将掀开帐帘走进去时,脚步却再次顿住,她没有回头,背对着赵信和那堆温暖的篝火,声音幽幽地传来,带着一种仿佛来自遥远地方的飘忽感: 
 “赵将军……若高丽……未曾完全遵从秦皇陛下的旨意,大秦……会发兵攻打高丽吗?” 
 赵信看着她的背影,篝火的光芒勾勒出她纤细而孤寂的轮廓,他沉默了片刻,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淡然和属于强者的绝对自信: 
 “公主多虑,高丽王……不敢。”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如同宣告一个既定的未来: 
 “即便他敢……也无需大秦一兵一卒踏过高丽山河。只需陛下……一道旨意。高丽国内,自有野心勃勃之辈,会迫不及待地……替陛下,将不识时务的高丽王,拉下王座。” 
 玉漱公主的背影在帐帘前僵立了数息,没有回应,只有一声几不可闻的、仿佛叹息般的吸气声,随即,她掀开帐帘,身影消失在营帐的阴影之中,厚重的帐帘落下,隔绝了篝火的光亮,也隔绝了所有的声音,只留下赵信一人,面对着噼啪作响的火焰,以及那盘渐渐冷却的烤肉。 
 夜风穿过营地,带着长城外特有的寒意。远处,长城的灯火依旧如警惕的眼睛,在黑暗中无声地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