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太子何故造反?(4)(第2页)
总归是燕帝圣明,太子以及诸多皇子各有缺陷。
像诸如此类的难题,数不胜数。
燕帝自己拿不定主意,又不想坏名声的,就让太子跟其他皇子斗法,甭管哪一方把问题解决了,这不都是他这个当皇帝的厉害?
都说了。
当皇帝的,心都脏。
哪怕是对自己儿子,那也是功劳都是老子的,民怨都是儿子的。2?完#本;神&|站?^ a?)追3§?最>|新3&?章#节¨
其他皇子有时候还会知难而退,不想被亲爹当枪使。
但原主是个棒槌!
燕帝贬斥看不顺眼的大臣,原主认定对方清正廉洁,他就非得站出来鸣不平。好,本来没理由贬斥的,立马就多了“结党营私,蛊惑储君”的罪名。
燕帝想提拔寒门,又怕得罪世家,原主立即站出来仗义执言,还要举例说明:哪户世家大族子嗣不贤,根本不堪为官。若为官只看门第,由这样的世家子弟入朝,我大燕危矣。
原主不是不知道这样得罪人。
但他被谢皇后教坏了脑子,谢皇后一心要他当君子,不偏不倚,不行差踏错,还要讨陛下欢心。
原主一来是真觉得自己君子风范,二来是觉得这样能为父皇排忧解难,能让父皇开心。
至于得罪的朝臣世家……
他们自己行得不正,做得不端,难道还怕别人说?他提出来敲打他们,也是为了他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可惜,现在站在朝堂上的,是唐安之。
唐安之也是个棒槌。
燕帝问他怎么看剿匪之事。
唐安之蹙眉深思:“父皇,儿臣未曾领兵,剿匪不擅长,您得问擅长此事的朝臣。”
燕帝刚想发怒,这么点事你都说不出个一二三,立你这个太子作甚?
唐安之己经先发制人,转身面向所有朝臣,不紧不慢,却语气凌厉。
“剿匪,不过区区小事尔。”
“朝中众臣成百上千人,一股散匪却还需父皇过问,那朝堂上站着的,究竟是我大燕的中流砥柱,还是一群废物蠹虫?”
不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