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太子何故造反?(9)(第3页)
当山匪也没啥好的,大当家屹立不倒,二三西五六当家死了一批又一批。好处全被老大占了,风险全被手底下人担着。
大燕太子亲自许诺诏安。
跟了!
剿匪剿了这么多次,所有人都以为应该是场硬仗,没想到化解得如此容易。
不由得全看向唐安之。
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啊,难怪说擒贼先擒王,若无太子殿下擒住匪首,只怕匪首会率领手底下弟兄殊死一搏。
唐安之跟山匪的几个当家,上演了一出“仰慕太子贤德,信任太子品行,故而义无反顾,放下屠刀,下山接受诏安”的大戏。
为首的几位朝中重臣看得一愣一愣的,对太子的口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但对参与此次项目的成员,唐安之将他们召集到一块儿。
“此次虽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诸位及下属多日劳累是真,若无尔等在一旁声援造势,剿匪也不可能如此顺利。”
“如上奏陛下,言明事实,难免有功劳尽在我一人之嫌。我有一言,不知诸位可愿详闻?”
太子说他有一计,问你愿不愿意听。
那总没有找死的说不愿意啊。
更何况唐安之说的句句在理,这要是按照实情讲,那这些山匪是因为仰慕太子贤德,所以自愿投降,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在朝为官,谁搞个大事情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去的?
即便自己啥也捞不到,但手底下浩浩荡荡这么多下属呢,总不能也一无所得……
于是班师回朝,得胜而归。
唐安之在燕帝面前是这么回禀的:
“父皇,匪首凶悍,执意要抵抗到底,多亏京畿护卫将军率队抗衡,以命相搏。当时情况之凶险,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二位大人有目共睹,却始终临危不惧。朝中有如此肱骨之臣,儿臣感佩不己。
在多方竭力协作之下,终于让匪首伏诛。其余不过乌合之众,且非大奸大恶,又有悔改之意,儿臣自作主张将他们诏安,请父皇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