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7章 叶帅的布局(第2页)

  他授权肖迪,以农业科技交流的名义,与军垦大学建立更紧密的合作。

  叶帅积极拜访驻基辅的各国使领馆商务官员,特别是农业和食品需求大国推介赫尔松的优质农产品和投资环境。

  他展现出的专业、务实和高效,赢得了不少好感。

  对于地方上那些并非冥顽不灵的旧势力,叶帅采取分化瓦解、利益捆绑的策略。

  他承诺在加工厂招工、物流运输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企业,只要他们遵守规则,支持州里的发展规划。

  基辅某些传统政治势力对他这个“火箭上升”的年轻州长充满嫉妒和警惕,担心彼得罗维奇家族势力过度膨胀,暗中设置障碍。

  国际农业巨头不甘心失去乌克兰市场,开始游说本国政府施加压力,并资助乌克兰国内的“专家”质疑本土种子的安全性和效益。

  州内仍有部分依赖旧有模式获利的农业寡头蠢蠢欲动,试图在物流、信贷等环节卡脖子。

  如何平衡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尤其是第聂伯河生态)的议题也开始浮现。

  清晨,叶帅会与肖迪在州长官邸的小花园里共进早餐,简短交流各自的工作重点和遇到的难题。

  随后,他听取幕僚的晨间简报,处理紧急文件。

  上午,可能是视察港口扩建工地,现场解决施工方与当地社区的纠纷;或是参加一个新建面粉厂的投产仪式,与工人握手交谈。

  下午,可能在州议会为一项新的农业补贴法案进行答辩,舌战质疑者;或是接待邻州州长,商讨区域农业合作。

  又或是通过加密线路,与基辅的舅舅伊万诺维奇沟通某个关键人事任命或安全动态。

  傍晚,他常常出现在某个“智慧农场”的田间,和农场主、肖迪团队的农技员一起查看作物长势,听取一线反馈。

  肖迪则可能在实验室分析土壤样本,或在线上与军垦大学的导师讨论某个技术难题。

  深夜,州长办公室的灯常常亮着。叶帅审阅着规划图纸、预算报告,思考着如何突破某个瓶颈。

  肖迪有时会送来宵夜,安静地坐在一旁看书或处理数据,无声的陪伴是最好的支持。

  列昂尼德外祖父在一次家庭聚会中,看着疲惫但眼神坚定的外孙,欣慰地说:

  “叶帅,你做得比我想象的更好。你找到了自己的路——不是靠彼得罗维奇的姓氏,而是靠脚下的黑土地和手中的真本事。”

  “记住,州长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新起点。保护好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你的根才会扎得更深。”

  叶帅望向窗外第聂伯河上繁忙的船只和远处无垠的金色麦田。他知道,蓝图已经绘就,道路已经铺开,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他有挚爱的妻子并肩作战,有强大的家族作为后盾,有在军垦城淬炼出的坚韧意志,更有对这片赋予他机遇的土地深沉的责任感。

  赫尔松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他叶帅必须用智慧和汗水去耕耘、去守护的家园。

  他的目标清晰: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繁荣、稳定、科技领先的“黑土新粮仓”,成为第聂伯河下游一颗真正的明珠。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乌克兰政坛上,一颗融合了东方智慧、本土根基与家族力量的新星,正以其独特的务实与魄力,坚定地升起。

  秋日的第聂伯河,沉静而丰沛,如同赫尔松州在叶帅治理下逐渐焕发的生机。

  选举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叶帅办公室的忙碌却从未停歇。与初上任时的锐气相比,如今的叶帅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与深邃,那是经过复杂政务磨砺、洞悉权力运行规则后的成熟。

  他深知,自己能在乌克兰这片政治土壤中迅速扎根并茁壮成长,其底蕴绝非仅仅来自彼得罗维奇家族的荫蔽。

  更源于那远在东方、却与他血脉相连的“钢铁之城”——军垦城,以及其孕育的巨擘“战士集团”。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最重要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强大的助力。

  叶帅的执政方略并未停留在农业成功的沾沾自喜上。

  他清楚,单一的农业繁荣抗风险能力有限,且附加值天花板明显。在“黑土新粮仓”基石稳固后,他开始全力推动“第聂伯河明珠”规划的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