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7章 叶帅的布局(第3页)

  赫尔松州的光照和风能资源评估报告在肖迪团队和技术顾问(其中不乏军垦城新能源研究所的专家以“学术交流”名义暗中支持)的努力下顺利完成。

  叶帅亲自带队,多次往返基辅,游说中央能源部门,争取政策倾斜和并网许可。

  同时,他以州政府信用担保,引入了一家背景神秘但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国际能源投资公司(其控股方追溯上去,与战士集团旗下的离岸资本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启动了赫尔松州首个大型风光互补发电基地的建设。

  这不仅意味着清洁能源和更低廉的电价,更带来了大量的基建就业岗位和可持续的税收来源。

  项目动工仪式上,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在阳光下闪耀,成为叶帅政绩的新象征。

  赫尔松港的扩建工程遇到了资金和技术难题。

  叶帅没有单纯等待国家拨款,而是创造性提出了“港口-园区-物流”一体化招商模式。

  他通过伊凡娜和二红、玛莎的牵线,吸引了数家对黑海航运市场早有布局的东方物流巨头(它们与战士集团的全球供应链网络高度协同)参与竞标。

  最终,一个由国际资本、本地企业和州政府共同组成的联合体中标,不仅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更引入了先进的港口管理经验和全球货流渠道。

  第聂伯河的内河航道疏浚工程也同步启动,使用了来自军垦重工的高效清淤设备。

  一条连接黑土粮仓与全球市场的“黄金水道”正在变得真正通畅。

  叶帅深知无工不富。在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后,他开始瞄准更高附加值的产业。

  凭借稳定的能源供应、改善的物流条件和日益熟练的劳动力(退伍军人培训中心和州立职业技术学校功不可没),他开始有针对性地招商。

  战士集团旗下一些对成本敏感、技术含量中等的零部件制造业务(如汽车线束、简单的电子元器件),开始试探性地在赫尔松州的产业园设立分厂。

  这不仅是经济合作,更深层次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溢出。

  叶帅给予这些企业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严格要求它们遵守环保标准、雇佣本地比例和技术转让承诺。这些“样板工厂”的成功运营,为赫尔松州吸引了更多元的投资。

  叶帅与东方的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引进”和“支持”,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战略协同。

  军垦大学成为赫尔松州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外脑。

  不仅农业领域,在新能源、环境工程、信息技术甚至公共管理方面,都建立了稳定的学者互访、学生交流和联合研究机制。

  肖迪领导的顾问小组,几乎成了一个微缩版的“军垦智库赫尔松分站”。战士工程院的专家,会以“度假”或“技术咨询”的名义,悄然出现在赫尔松的关键项目现场,提供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技术支持。

  詹姆斯掌控的华尔街资本与叶帅主导的赫尔松发展项目之间,搭建起了一条隐蔽而高效的金融桥梁。

  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设计和离岸结构,国际资本得以合规地流入赫尔松的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分享发展红利。

  而叶帅则获得了摆脱本土寡头掣肘、利率相对优惠的建设资金。

  战士集团的股价和信用评级,也因其在全球新兴市场(尤其是乌克兰这一关键节点)的战略布局和良性运营而获得提升。

  叶帅在乌克兰政坛的崛起,无形中成为了战士集团和“未来进步党”国际形象的最佳注脚。

  一个由军垦城培养、拥有战士集团背景(即使不直接强调)的年轻人,正在一个复杂的东欧国家成功实践着一种注重发展、民生、科技的新型治理模式。

  这极大地丰富了叶风所倡导的“未来之桥”叙事,软化了其在某些国际舆论中的形象。

  反之,叶风和未来进步党在米国的影响力,以及战士集团的全球网络,也为叶帅在处理国际事务、吸引外资时提供了额外的筹码和底气。

  这是一种微妙而强大的相辅相成。

  月初免费月票来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