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科技的赌局(第2页)

 想要掌握科技主动权,靠买、靠捡都走不通,唯有自己搞研发、建壁垒,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早有准备,特意把德州仪器的总工程师史密斯请了过来。

 这位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年的老专家,对全球芯片产业链的深浅了如指掌。

 张伟豪知道光刻机的难度远超想象,那是集合了光学、机械、材料等多领域顶尖技术的 “工业明珠”,

 可一想到自己手里握着的资本,他还是按捺不住想试试:

 “史密斯先生,咱们开门见山, 你说,给你多少钱,能做出最先进的光刻机?”

 这话一出口,史密斯就忍不住皱了皱眉,看着张伟豪的眼神像在看 “不懂行的暴发户”,语气干脆得不留余地:“张先生,多少钱都做不了。?咸~鱼!看*书-罔. `最`鑫′蟑/劫·哽+歆~筷-”

 他顿了顿,掰开手指数了几个领域,“光刻机不是简单的‘砸钱’就能成的。

 它需要光学领域最精密的镜头,比如蔡司的镜头;需要机械臂最精准的控制,得靠 asml 的专利;

 还需要特殊的光刻胶,全球只有三家公司能生产。

 这些零部件来自全球顶尖企业,技术壁垒高到难以想象,更别说把它们整合到一起了,一家企业根本撑不起这么全的产业链。”

 张伟豪没反驳,只是追问:“那退一步说,不追求‘最先进’,我们从现有技术基础上开始研发,每年投足够的钱,大概多少年能有成果?”

 史密斯沉默了几秒,手指在桌上快速的敲了敲,像是在计算成本与时间的博弈:“每年至少投入 10 亿欧元,持续 10 到 15 年,或许能做出接近主流水平的机型。”

 但他话锋一转,语气里带着现实的沉重,“但我必须提醒你,这只是‘或许” 光刻机的上下游产业链太长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包揽所有环节。 就算我们能研发出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还是得依赖外部供应。

 而且,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之前的投入就可能打水漂,一无所获也是常有的事。”

 办公室里静了几秒,只有空调出风口的微弱声响。

 张伟豪垂着眼想着史密斯说的话。

 虽然他的话像一盆冷水,却没浇灭他的念头。

 十年时间,他等得起;每年十亿欧,以他现在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收益,也负担得起。

 更重要的是,他比谁都清楚,现在不开始布局,未来只会被别人卡得更死。

 “这样吧,史密斯先生。” 他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麻烦您帮我写一份完整的方案 ,

 包括研发光刻机需要的所有材料、技术清单,还有现在业内能接触到的顶尖人才名单,越详细越好。”

 史密斯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心里却满是怀疑,他从业三十年,见过太多想 “攻克光刻机” 的企业,最后都在技术壁垒和资金黑洞面前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