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借势布局(第3页)
这一条,就是他为自己和未来留的“后路”和“善因”。
将来若风向转变,他完全可以借此机制名正言顺地接触杨厂长,表达“组织的关怀”,从而将当下“敌对”的身份,悄然转化为未来的“帮扶者”甚至“恩人”。
同时,这条款也使得整个方案看起来更加“人性化”和“全面”,无可挑剔。
放下笔,他开始了“调研”。
他首先去了厂办,找李祕书“了解厂领导对近期职工思想动态的整体把握和要求”。
林渊姿态放得很低,言辞恳切。
李祕书对他的“谦虚谨慎”很受用,暗示了几句李主任“希望看到力度”、“要拿出能推广的经验”之类的话。
林渊心领神会,这印证了他的判断。
接着,他去了七车间和食堂。
他的问题变得极具引导性。
在七车间,他对着车间主任感叹:“刘师傅这次也是无妄之灾,工作积极是好事,就是方法上…唉,要是厂里有个明确的指导章程,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把握分寸不是?”
车间主任深以为然,大倒苦水。
林渊默默记下。
这些都是给李主任看的。
【李主任你看,基层需要“指导”,我的方案应运而生。】
在食堂,他对食堂负责人说:
“何师傅手艺是真好,就是这脾气…厂里这次恐怕要重罚。不过也好,狠狠教育一下,让他长个记性,将来才能更好为厂里服务。要是早点有个疏导机制,或许也不至于闹这么大。”
食堂负责人连连附和。
林渊再次固定证据。
【李主任你看,缺乏“疏导机制”,我的方案正好弥补。】
他刻意强调“教育”和“更好服务”,为日后埋下语焉不详的伏笔。
这一切走访,他都做得滴水不漏。
在旁人看来,林站长为了写方案,真是深入基层,不耻下问。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在为那份即将出炉的方案,编织“广泛调研、深得民心”的华丽外衣,并收集未来可能用上的“民意”与“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