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卫所

 就这么一点即使全都克扣掉,他们军官也富不到哪儿去。-微¨趣.小.税?惘/ ,嶵.欣~章,劫*哽\辛\哙′ 

 可这难不倒陆总旗他们。 

 卫所军官会时不时地把军士租出去,给人打零工,包括但不限于:抬大轿、搬墙砖,挖沟渠、种水田,吹唢呐、扛白幡,看赌场、撑河船,打铁具、做席面,杀大猪、晒井盐…… 

 可以说这些卫所兵除了打仗不行,其他都在行,成了面面俱到的兼职工具人。 

 甚至从宣德朝开始,东南一带还催生出一个特殊的中介职业,即“军介”。顾名思义,就是如果有需要短中期用工的,就可以找到“军介”,由“军介”与卫所军官接洽,然后出兵干活。 

 当时的织工经常混入大头兵,一般都是有紧急订单,至于工资,大部分都进了各级军官的腰包,军户能拿到仨瓜俩枣都算是军官大发善心。 

 杨凡听了张大嘴巴,装出一副茅塞顿开的模样。实则心中涌起一股荒谬感,怪不得一个卫五千多人,现在只剩下几百人不到,卫所官如此压迫军户,如果换作杨凡自己是军户,他就算是舍了命也是要逃的。 

 按照明朝初期的理论编制:一个卫应当有五千多军户,一个所应该有一千多军户。一个所应为一个千总队提供三百到五百名壮年士兵,并且要配上足额的武器、装备,还需能够自给自足,自行生产承担这些士兵的粮饷。 

 而千户、百户这些世袭的管理者不参与生产,他们子弟的任务就是锻炼作战技巧,学习兵法。和平时期镇守一方,战时便集结成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千户、百户等世袭军职人家越来越像地主,一个个脑满肠肥,利用手中权力千方百计敛财,做生意也是样样精通。 

 几百年来,残酷且毫无盼头的生活,致使军户子弟不断逃亡,卫所年轻人也想尽办法改姓,自卖为将领的家奴,只为脱离军籍。尽管国家不断将犯人充入军户,但卫所的军户数量依旧己凋零到完全无法提供足够的兵员和装备。 

 所以从戚继光时期开始,招募来的士兵成为了大明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可惜几十年过去,募兵制也开始衰败。 

 …… 

 次日,陆总旗派亲信带着杨凡办理了凭证,领取了两套小旗官的制式服装,随后让他带着腰牌前往保县的甘堡乡墩堡,去验收自己麾下的士兵。_狐`恋_蚊-穴/ `首′发/ 

 陆总旗半年来负责保县道威州卫的墩堡看护工作,不参与屯田,这工作两年一轮换,过了年便又能回威州卫屯田。 

 陆总旗的亲信透露,在墩堡看守是个清闲活儿。那墩堡旁边虽是少数民族旺苍土司的管辖地,还未改土归流,但目前由卫所和安抚司共同管理,多年来倒也太平。 

 杨凡两人沿着大道前行,又顺着小路往上爬了一里多山路,抵达了他们所说的甘堡乡墩堡。 

 这墩堡虽名为墩堡,实际上更像是山丘上的一座高塔。它矗立在微微隆起的小丘上,上细下宽,墩身高达十余米,整体外形呈覆斗式。站在下方抬头望去,能看到上方的望厅以及卫所的军旗。 

 此处便是威州卫下属甘堡乡,甘乡堡辖下两个火路墩之一,按册上记录,里面有守军六人,而杨凡就是负责此处的小旗官。 

 明朝在边缘地带修筑墩台,通常三里设一墩,五里建一台,在一些关键要地,甚至每里就修筑一座墩台。靠近边塞的称为边墩,内地的则叫做火路墩或接火墩。 

 每个墩台由五到七人守卫。在整个川西境内,由于与西边少数民族接壤,又紧邻边境,为防范突发状况,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墩台数十余座。 

 一些重要的墩台由营兵戍守,像此地这种不太要紧、又是接力传递烽火的烟墩,就由卫所兵采用半屯半守的方式,以减轻地方后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