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军器局

 后来军器局和兵仗局又改革了纳银代役与户籍松动。_鸿.特!暁\税·旺· ¢冕,废·阅?黩* 

 推行“班匠银”制度,正式废除工匠轮班服役制,允许匠户按年缴纳班匠银,免除亲身服役。使工匠获得人身自由,可自主从事民间生产,从此匠籍制度名存实亡。 

 而朝廷对技艺精湛或有特殊贡献的工匠,也特例允许其脱籍,可转为民户或进入官僚体系。如嘉靖朝火器专家赵士祯,就本是匠户,因改良火绳枪才被授予武职。 

 但大批优秀匠人涌入民间,并不意味着明军武器盔甲就由民间制造。 

 其装备来源仍然是以地区军器局为主,民间制造虽有参与,但并非主要途径。 

 大多临时外包的民间工坊,都是地方督抚为了短时间增强战斗力,才暂时允许将领自主在辖区内“自筹军备”。 

 但重庆目前并非在前线,也就没有自筹军备的便宜行事。 

 所以杨凡的计划,还是打重庆军器局的主意。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控扼川黔咽喉,是明朝防御西南土司与苗疆的前沿。/墈+书?君? !勉¢肺+粤+犊*其军器制造局以满足本地驻军需求为主。 

 几十年前的万历年间,明军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时,重庆军器局就曾紧急增造武器与甲胄。 

 但相较于京师、南京的中央军器局,重庆的生产规模与技术水平明显落后。 

 甚至在明朝宣德十年,重庆府知府还上奏请求废除该机构,但朝廷未批准。重庆军器局得以保留,故而现在崇祯年间仍在运作。 

 重庆府军器局作为西川布政使司下设机构,又设军器局大使一人,官为从九品,负责日常生产。 

 这个军器局大使在官僚体系中处于低品级,但在军器局内却是最高管理者。 

 这个军器局大使在别人眼中,或许属于没油水的清水衙门。但在杨凡这里就是香饽饽。要想能够武器装备自给自足,把军器局抓在手里就成了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