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自造(第2页)
特别是火器,火铳炸膛率奇高,士卒肯定不愿使用。至于火炮这等耗料极多的物件,更是许久未有造过。”
陈士奇对兵事多有研究,军器局的情况他也是知道的。
军器局属于工部与兵部的双重监管,由工部虞衡清吏司负责制定兵器规格,兵部武库清吏司负责调配和监督。*比′奇′中¨文-网, !更`辛^罪.快,地方军器局制造兵器则按《大明会典》的标准执行,例如铠甲的形制、火器的工艺均有统一规定。
但是话是这么说,明朝走到现在,制度腐朽,中央财政窘迫。军器局本就依靠财政拨款之后再生产,现在更是有一笔微薄款项,便生产一波。
资金短缺,匠户也是凋零大半,留下来的多是认命之徒,谈不上有多少技术。
京师和南京以及北地边境的军器还要好一些,毕竟这些地方不是首隶地区就是接近战区,优先级高,朝廷拨款相对及时。
但是重庆这等地方,能得多少银子,生产多少军器,都得看朝廷分完上述地区后,还剩下多少。
因此重庆军器局一度瘫痪,难以大规模生产。
以至于万历二十八年,李化龙总督川贵军务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重庆成为前线后勤中心。
明军的火器,如大将军炮这等都只能依赖朝廷他处调配。
而冷兵器朝廷虽说都由重庆军器局就地制造,但最后刘綎率领的川军主力所使用的“綦江刀”,还是外包给了本地工匠打造。
想到此处,陈士奇以为杨凡也是想要“便宜行事”的权利,想要像刘綎那般将军器局外包给民间工匠,以此保证质量。
陈士奇眯着眼道,委婉道:“若是杨守备想要外包给民间工匠,此事也并非不可,但民间工匠要价可不少,此时此地又并不紧急,朝廷能拨下来的银子怕是不多……”
杨凡苦笑道:“民间工匠技术自然比军器局匠户有保障许多,只是做的是挣钱买卖,价格居高不下,只可救急,要想大规模持续装备部队,还是得靠咱们军器局这等地方。”
陈士奇疑惑看向对方,犹豫道:“杨守备意思是?”
眼见铺垫了这么多,对方还未明白,杨凡只能首言道:“末将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重庆这等西南重镇,只有两江守备营一营兵马,军器局的东西多是给守备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