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军器(第3页)
此时他己经是军器局新任大使,他顺势将杨凡请进军器局内,又找了个谈事的地方。
两人落座后,虞承文这才开口道:“回杨大人,刀、剑、盾、枪、斧、弓、叉这等寻常武器,只需有熔炉、打铁砧、风箱、锉刀、磨刀石、量具等便可造出来,虽然成色不一定好,但也可堪一用,这些东西军器局都有,耗不了什么钱财,只需要保持原材料供应便是。难的是火铳。”
“火铳难在何处?”
杨凡皱眉,在他印象里,以后是火枪的天下,那火铳就是重中之重,什么刀枪棍棒他其实都不在意。
而且根据之前大则勒的经历,杨凡也知道火铳作为热兵器,鸟铳等射程普遍超过弓箭和和标枪,且弹丸动能大,可穿透铁甲,对密集阵型和披甲敌人也具有更强杀伤力。
杨凡这段时间一首在读戚继光的兵书,戚继光曾在《练兵实纪》中记载,鸟铳“命中为石,洞甲透坚”,能有效压制敌方前排重甲兵和骑兵冲锋。
再配合杨凡看过电视里的“轮射战术”,可形成持续火力压制,弥补单发装填慢的缺陷,更具战场威慑力。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乃至拿破仑时期的欧洲。他们都将火枪作为主要兵器的原因,就是火枪训练成本极低,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
火铳射击只依赖机械瞄准和扣动扳机,训练一名合格火铳手仅需数天,远短于需要培养数年的成熟弓箭手。
甚至于一个仅仅训练两三天、只会装填和发射的士兵,在战场上也可以轻易击毙尸山血海爬出来的积年老兵。
仅靠手中武器,强行拉平对方几十年的训练和战场厮杀经验,可谓是众生平等神器。
而明代此时正处于从“冷兵器主导”向“冷热结合”转型的关键时期。
作为后世来客,除了火炮以外,杨凡最重视就数火铳,甚至于铁甲都排在他的第三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