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甲胄(第3页)

 “铁甲亦是种类繁多,先分明甲和暗甲,明甲又分柳叶札甲、鱼鳞札甲、锁子甲等,甚至于穿戴方式也有单层甲、双层甲,若是能负重,三层甲叠穿亦是可以,但非常人能及。” 

 其实铁甲的种类还有一种防御力最高的,那就是欧洲板甲。 

 明朝接触到欧洲板甲己经是16世纪初的正德、嘉靖年间了。此时的欧洲板甲己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在嘉靖元年(1522年)的西草湾之战中,明军就缴获了不少欧洲板甲。 

 按照葡萄牙人的说法,当时有个葡萄牙船长,依靠他身上坚固的板甲,以及欧洲双手大剑,成功在与明军的接舷战中放了“无双”,逼退了明军的围攻。 

 但接下来明军很不讲武德的用了火铳,将这个葡萄牙船长给撂倒了。 

 见板甲不过如此,所以当时参战的明军,对此的记载是,活捉了一个名为别都卢的船长。 

 压根没提什么有人穿宝甲放无双的事情。 

 可要是说明朝人不重视新兴军事技术,那可真是冤枉。因为面对着欧洲人带过来的火绳枪、红夷大炮、佛郎机等新式火器,明军那是相当喜欢的,并陆续开始大规模装备。 

 所以板甲这些东西综合来说还是不适合本国环境。 

 其一就是中华古代军队重视弓箭和机动,国内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跟整个欧洲差不多了,复杂地形也多。所以古代中国的军人们,必须要考虑穿上铠甲后的机动能力。 

 其二是明朝军队刚接触欧洲板甲以及之后很长时间,主要敌人只有两个:南倭北虏。 

 在南方,要去撵跟兔子一样能跑的倭寇轻步兵,如果你穿着全套板甲,可能会跟阿尔库金的法国骑士一样,被弄死在烂泥里。 

 而在北方,明军要跟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打各种治安战。相比之下,轻刀快马才是当时明军需要的,你弄人马俱甲的重骑兵,只能在蒙古人马尾巴后面吃灰。 

 其三就是到了一百多年后的现在,建奴崛起。而对于明军来说,相比引进板甲,还是用那钱把欠弟兄们的军饷发了,更能有效提升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