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鸟铳
万历皇帝就曾批三万两白银用于制造鲁密铳,但因官僚贪腐,实际可用资金仅剩一万六千两。?我′得_书.城. \勉-肺.阅~犊?
最后也就造了千门左右,单门造价也高达十六两。
虞承文道:“若是要大力推广此铳,还需要先解决工匠问题,能造鲁密铳的工匠属于极少数,大多都在京师南京、杭州的军器局之中,若是要招来,还需花些手段……”
杨凡若有所思,并未对鲁密铳有定言,最后将目光落在燧发枪上,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这燧发枪本应是利器,可听你说来,却不好装备予全军,这是何故?”
虞承文面露难色:“燧发枪发火原理新颖,击锤打击火石产生火星点燃火药,优势明显。
然实际测试中,发火率低,多因火石与击锤配合不够紧密。
角度、力度稍有偏差,便难以发火。另外,火药受潮也会影响发火。若能攻克难题,必是未来火器发展的方向。”
众人又去摆弄燧发铳装填射击了几轮,发火率的确只有一半。
燧发铳省去了火绳枪繁琐的点火流程,士兵可随时待发,避免了火绳暴露目标或受潮失效的问题。/0.0~暁+说`网¢ ?首^发\
而且火绳枪在风雨天气中常因火绳熄灭或火药受潮无法使用,而燧发铳的燧石点火机制受环境影响较小,尤其适合南方多雨地区作战。
除此之外,燧发铳还有射速优势,理论上每分钟2-3发,可提升火器部队的持续火力,配合段击战术,能有效压制敌军骑兵冲锋。
但是眼下问题还是技术瓶颈,燧发铳需精密加工弹簧、燧石夹等金属部件,而这个时候工匠缺乏标准化生产能力,导致成品故障率高。
比如燧石与钢片的撞击角度、弹簧弹力控制等关键技术都难以精准制造,常出现“火石触机不发”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明朝火药配方也还需改良。
杨凡陷入沉思。
如此一来,西种火铳中三眼铳射程太近不堪大用,鲁密铳造价高昂且产能不足无法大规模装备部队,燧发枪则还有技术未攻克,难以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