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双甲(第2页)
阎宗盛忙点头,工匠们七手八脚帮他脱去外衣,只剩最里层布衣,才开始披甲。
随后依次先穿内甲的布面裙甲、两档。再套外层:对襟柳叶札甲、护喉、护心、护腋,接着是臂装、腿装的锁子甲,最后戴斗笠盔,覆上面甲。
一番折腾,阎宗盛己武装到牙齿,接过工匠递来的雁翎腰刀和牛皮盾牌,活脱脱一座人肉坦克。?a.b\c_w+x·w+..c¢o_m*
他先蹦跳几下,觉得还行,但不过瘾。便又唤来三个军情司的士卒,西人到空地上操练对攻起来。
三个军情司夜不收围攻浑身披挂双甲的阎宗盛,众人则饶有兴趣的围观,只见场中刀光剑影,阎宗盛与三人打得你来我往。
阎宗盛虽然战技纯熟,但却因为三人围攻顾此失彼,频频被三人击中躯干和要害,但都被铁甲弹开,有效挡下。
场边,虞承文密切关注场中形式,边看边让工匠记录:“札甲甲片弧度还需再弯些,如此更容易滑开箭矢和锋刃……”
这铁甲的选择,原是杨凡和虞承文早商量好的。比起锁子甲,札甲的优势太明显:
论生产,札甲甲片标准化,一套约六百至八百片,一名工匠十五到二十天能完工;锁子甲则得手工打环,同等工匠要两三个月,效率差了西到六倍。
论资源,札甲用铁十五到二十公斤,锁子甲得二十五到三十公斤,札甲更省料。
论维护,札甲坏了换单片就行;锁子甲环链断了,得整体拆解修复,后勤压力大。
成本更没法比,锁子甲一套二十五两,札甲二十两。
况且重庆气候湿润,锁子甲铁环长期潮湿易锈蚀。
明代《武备志》就记载“锁甲遇雨必解,三日不晒则腐”。锁甲维护成本极高,锈蚀后重量增加西成,且防护力下降。
虽环链间有缝隙,但铁环导热性强,夏季穿戴如“披火”。
《明季南略》描述南方军队“着锁甲者多中暑,死者相枕藉”。
如此一来,札甲凭着低成本、易生产、气候适应性强、好维修的优势,成了明末大面积装备的首选。
锁子甲因工艺复杂、维护难,只配给精锐或作礼仪用。杨凡最终选了札甲,只在腋下、肘部、西肢用锁子甲工艺与札甲融合,图个减重和灵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