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双甲(第3页)

 他两人还不知道的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卢象升部与清军战于巨鹿,亲军“天雄军”穿铁札甲,战后报告“中箭者十无一二死”。 

 而部分民团用锁子甲,“中箭即透,伤亡惨重”。 

 石砫总兵秦良玉的“白杆兵”也是用浸油皮札甲,在重庆山地“雨战不腐,暑日不蒸”,还能北上京师、浑河重创建奴,都是札甲优势的明证。 

 回观场中,西人厮斗了一阵,阎宗盛渐渐力竭,撑着膝盖大口喘气,喊了停,他呵退三个士卒,转身回来便急着解外层札甲,几个军器局师傅急忙过去帮忙。 

 等他把札甲、布面甲全脱了,众人见他浑身己被汗水浸透,头发都贴在额上。 

 喘匀了气,阎宗盛才对虞承文道:“这双甲太重太闷,儿郎们穿在身上,怕是撑不了多久厮杀。” 

 虞承文微微一笑:“若是要披挂两层甲,除了内侧改为纯棉甲,否则最低便是这重量。 

 战场上以命相博,生死乃是瞬息之变,若只是热些、累些,便能保住士兵的命,下官相信士兵还是愿意穿的。” 

 虞承文和杨凡定下的札甲再加上里面布面甲,如此一来士兵的铠甲负重约为五十斤。 

 平日行军他们只需携带兵器。 

 甲胄、头盔、水壶、随身干粮之类都由辅兵民夫背负,战时都带上全身总负重接近六十斤,部队还是能够保持足够的机动能力。 

 ------------ 

 注释1负重: 

 据戚继光《练兵实纪》中强调“甲胄不重,则不足以御敌;过重,则不足以驰驱”,主张铠甲需在防护与机动性间平衡。 

 根据其记载,明军常用的“铁札甲”(如柳叶札甲)单重约20-30斤,而作为内层的棉甲(或布面甲,内缀小型甲片+厚棉)重量多在10-15斤,两者组合总重约45斤内。 

 同时,戚继光特别提到,此类铠甲需通过“日常演武、负重行军”训练士兵适应,明确要求士兵“披甲能走三里不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