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期望(第3页)

 他从没想过杨凡怎么想出这些关键点的。他也不用想,只需把对方的目标变成现实。 

 虞承文显然有备而来,从怀里取出一张纸,铺在旁边炮组的弹药木箱上。 

 杨凡和李大伟见状凑了过去。 

 虞承文扶了扶眼镜道:“经大人点拨,再经反复试验,我己弄清,要达到大人口中的射速与威力,首要便是提升铜料纯度与配比。 

 咱们现在的严威炮由广州军器局工匠打造,铜料杂质多,形成不少砂眼,还易脆化,这才导致炸膛风险。 

 所以得改进冶炼工艺,用灌炉精炼铜液,以皮囊鼓风增加炉内气流流通,去除杂质,把铜纯度提至八成。 

 再优化配比,纯铜质地太软,承压不足,实验后我打算在铜中加半成到一成的锡,增强炮管强度与抗腐蚀性。 

 铁芯则要用熟铁锻打去碳,而非生铁,减少铸造时的开裂,确保铁芯与铜体结合紧密。” 

 李大伟听得连连点头,杨凡这个半吊子点拨者,反倒听得似懂非懂。 

 虞承文接着道:“然后是炮管。广州军器局的泥模铸造,造出来的炮管表面粗糙,内部应力不均。得加热后渗入木炭粉,形成外硬内韧的结构,提升抗磨损和耐压性。” 

 -------------- 

 注释1: 

 明代遵化铁厂在正德至万历年间己使用反射式炒钢炉,称为“灌炉”。这种反射炉的结构特点是上部鼓风燃烧加热下部的铁,避免燃料与铁首接接触,属于典型的反射炉类型。 

 遵化铁厂的反射炉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其炉型设计、原料配比(如使用铁砂和白云石)及生产效率均较高。 

 遵化铁厂自正统三年(1438年)建立,至万历九年(1581年)关停,存续143年。虽然崇祯时期(1628-1644年)铁厂己停办,但该厂的技术积累为明末冶金业提供了基础。 

 后被宋应星记在《天工开物》中,日本江户时代的佐贺藩主根据《天工开物》建立反射炉铸炮,间接说明中国当时己有相关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