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期望(第2页)

 同时,炮兵与步兵、骑兵协同紧密——土伦战役中,步兵冲锋前用霰弹清理敌方队列,骑兵突袭时骑炮兵提供火力支援,形成“步炮骑铁三角”。 

 而且战术上拿破仑也擅长集中炮兵火力突破关键点,形成局部优势。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他故意示弱放弃普拉岑高地,诱联军主力南移,随后集中80门火炮轰击结冰的扎钱湖,导致数千联军坠入冰窟。*s^h-a.n,s.h!a+n?y¢q¨.~c!o¨m. 

 综合来看,也难怪其能对抗七次反法同盟。其中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军队人数更是超百万,第七次也是集结了70多万,而法军仅28万余人。 

 但杨凡虽然当时看完了全书,但到了如今,也只能回忆起些模糊零星的片段。 

 至于火炮该怎么造,如何实现标准化设计与部件通用,如何做到射速快、威力大,他不如虞承文。 

 要说让每个炮组配合紧密,他也不如资深教官李大伟。 

 但杨凡的优势,却是这个时代任何局部领域的资深者都无法替代的——他知晓此后数百年的发展脉络,且能明确方向。 

 自打军器局落到杨凡手里,火炮研发就是重中之重。 

 经炮队实战使用,熊文灿的严威炮远未达到杨凡对火炮的期望,只能算稍加改良,最多堪用,却难堪大用。 

 这几日夜里,杨凡常和虞承文、李大伟在军器局开小会。 

 他提出火炮需求方向、以及能回忆起的各项工艺提升点,李大伟则从使用者角度切入融合,再由虞承文研发落实。 

 杨凡面色沉了沉,对虞承文道:“虞大人,咱们之前说的,可有突破? 

 今日我虽在三位大人面前将牛皮吹上了天,但你我都清楚,这严威炮一刻西发,算不得什么厉害东西,只能算勉强用。我要的,是真正的军国利器。” 

 虞承文近来有些憔悴。 

 他从谢如烟那里支取的银子越来越多,压力也日见沉重,早己没了刚接手军器局时的从容,更多的是急迫。 

 杨凡提出的许多火炮理念,他从未接触过,也和大明当下造炮追求的射程、威力截然不同。 

 可经杨凡一点拨,他日夜琢磨,又觉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