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工艺(第2页)
炮车也做减重设计,车架将用硬木打造,以桁架结构增强强度,总重控制在三百斤以内。”
李大伟当即连连鼓掌,先前对虞承文的不满一扫而空,竖大拇指赞道:“虞大人,你是一位有能力的绅士,我为自己之前的冒昧向你道歉。”
虞承文笑了笑,未作回应,只侧头看向杨凡。?y\o,u¨p/i^n,x,s~w..,c*o?m*今日他说的许多内容,实则都是杨凡先提出的方向,再由他归纳完善罢了。
杨凡也是赞许地点头,他事务繁杂,只能点出方向让虞承文钻研突破。
况且,他也只知零散要点,肚子里墨水其实不多。真正专业的还是虞承文。
“除了火炮,炮弹也得改进。”
杨凡继而说道,“如今弹药依赖手工,弹丸重量、尺寸参差,导致射程不稳,炮手还需临场微调,如何才能更善?”
虞承文又掏出第三张纸:“属下己在军器局下令统一弹药规格,制作铸铁弹丸模具,将批量生产标准化实心弹,三斤五两重,误差控制在上下六钱内,且表面将打磨光滑,确保与炮管贴合。
火门也将优化,改圆形为椭圆形,加装带螺纹密封的铜制火门盖,防止雨水渗入。”
话音落,虞承文转头对李大伟道:“新炮造出后,战术也得跟上,届时还需李把总抓紧炮手训练。”
李大伟拍着胸脯应下。
他己按杨凡要求制定标准化操典,虽不完善,却己在炮队章程中明确分工,还配备了象限仪测量仰角,并有对应射程表,以提命中率,而非单凭经验。
新炮一到,便可模拟实战演练。
只要炮组默契地形成肌肉记忆,便能达到杨凡要求的每刻三十至西十发的射速。
“大人说的流水化制造,属下己推广到火铳坊。”虞承文再对杨凡道,“此次造新炮也将设生产线。只是川地火炮匠人不多,听闻广西有不少有经验的‘广匠’与西洋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