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工艺(第3页)
若能请来,便可实行流水线分工。下分冶炼、制模、铸造、研磨、组装组,再加质检组控制公差,如此既能统一配件规格,也便于建立备用零件仓库,保障战场快速维修。”
杨凡点头,重申那句说过无数次的话:“可行,需用银两找谢如烟支取,但需列清楚明细。”
“属下遵命。”
李大伟在旁摩拳擦掌,望着虞承文急切问:“虞大人,新炮何时能装备我的炮队?”
杨凡也看向虞承文。
他今早送三位大人离开时,陈士奇提过流寇有南下迹象,让他早做准备。
新炮若能尽快装备,便不用依赖那些勉强堪用的严威炮了。
虞承文面露难色:“方才说的这些,许多都需技术突破。精密加工、火炮稳定性、造炮材料,皆是难题……”
“那到底要多久?”李大伟追问。
“至少得一年……”
这话一出,李大伟脸色顿时难看,杨凡也皱起眉。
其实杨凡与虞承文这几月一首在沟通,他深知明末无车床、镗床,军事工艺进步可谓是举步维艰。
原本炮管精度全凭手工,难达“零沙眼”。火药稳定性也不足,传统配方杂质多、易吸湿,支撑不了高射速连续发射,所以需长时间反复实验。
如此数月推敲下来,其实也不过是在此时技术框架内,通过工艺优化精炼铜、分模铸造、标准化,再培养职业化炮兵,力求向十八世纪拿破仑火炮集团靠拢。
“半年。”
沉默片刻,杨凡给出最后期限,“我给你半年,银子尽管找谢如烟要,但半年后,我要看到新炮装备炮队。”
虞承文面色一凝,随后深吸一口气,低头应道:“属下……遵命!”